漢書·藝文志序及方技略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今陝西鹹陽)人,東漢著名的史學家。他博學能文,繼承父親班彪的遺願,在家私修《漢書》,被告發入獄,經其弟班超上書明帝陳情,獲釋後任蘭台令史,命其繼續編纂《漢書》,歷時二十餘年,初稿大備。後班固為仇家所讒,被捕,死於獄中。由其妹班昭等續成《漢書》八表及天文志。《漢書》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西漢自高祖劉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二百餘年的歷史。分十二帝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全書共一百篇。書中所載史料,漢武帝以前的,大都本於《史記》;武帝以後的,則以其父班彪之《後傳》為基礎,進一步充實材料,加工整理而撰成。它的史學觀點與文學成就雖遜於《史記》,但行文整潔,記事周密,仍不失為一部有價值的作品。故後人往往把《漢書》與《史記》並稱。中華書局校點本《漢書》,是目前較好的通行本,附有唐代顏師古的注文。

原文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①,七十子喪而大義乖↑②。故《春秋》分為五↑③,《詩》分為四↑④,《易》有數家之傳↑⑤。戰國從衡↑⑥,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餚亂↑⑦。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⑧,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⑨,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⑩,書缺簡脫↑((11)),禮壞樂崩,皇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12))!”於是建藏書之策↑((13)),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14)),以書頗散亡↑((15)),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16))。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17)),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18)),太史令尹鹹校數術↑((19)),侍醫李柱國校方技↑((20))。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21)),撮其指意↑((22)),錄而奏之↑((23))。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24))。歆於是總君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25)),有《六藝略》↑((26)),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27))。方技略

《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

《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右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28))。

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里↑((29)),以起百病之本↑((30)),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31)),調百藥齊和之所宜↑((32))。至齊之得↑((33)),猶慈石取鐵↑((34)),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35)),以生為死。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36))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37))

《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38))

《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

《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顛病方》十七卷

《金瘡瘈瘲三十卷↑((39))

《婦人嬰兒方》十九卷

《湯液經法》三十二卷

《神農黃帝食禁》七卷

右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40))。

經方者↑((41)),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42)),因氣感之宜↑((43)),辯五苦六辛↑((44)),致水火之齊↑((45)),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46))。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47))。”

《容成陰道》二十六卷

《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

《堯舜陰道》二十三卷

《湯盤庚陰道》二十卷

《天老雜子陰道》二十五卷

《天一陰道》二十四卷

《皇帝三王養陰方》二十卷

《三家內房有子方》十七卷

右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

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殞性命。

《宓戲雜子道》二十篇

《上聖雜子道》二十六卷

《道要雜子》十八卷

《皇帝雜子步引》十二卷

《黃帝岐伯按摩》十卷

《皇帝雜子芝菌》十八卷

《皇帝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泰壹雜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卷

《泰壹雜子黃冶》三十一卷

右神仙十家,二百五卷。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48)),王官之一守也↑((49))。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50))。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晻昧↑((51)),,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52))。

注釋

①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沒:同“歿”。死亡。微言:精微要妙之言論。

②七十子:指孔子門下才德出眾的七十餘位弟子。據《史記·孔子世家》雲,孔門弟子三千,身通六藝有姓名可考的七十二人((一說七十七人)),七十系舉其成數而言。 大義:謂正道,亦謂諸經要義。 乖:違背。按,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中曾稱:“及夫子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卒而大義乖。”

③“春秋”句:傳注春秋的有五家((即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及鄒氏、夾氏,今存前三家))。

④詩分為四:顏師古注引韋昭曰:“謂毛氏、齊、魯、韓。”毛,指毛亨;齊指齊人轅固;魯為魯人申培;韓是燕人韓嬰。今存毛亨一家,世稱《毛詩》。

⑤“易有”句:據《漢志·六藝略》:易經有施((讐))、孟((喜))、梁丘((賀))等數家之傳。今皆亡佚。

⑥從((zòng縱))衡:同“縱橫”。指戰國時各國之間合縱連橫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

⑦諸子:指先秦的各種學術流派。《漢志·諸子略》列有儒、道、陰陽、法、名、墨、從橫、雜、農、小說諸家。

⑧燔((fán凡))滅文章:據《史記》:秦始皇三十四年焚書,“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指守尉雜燒之。”但醫藥卜筮農書除外。此外,史官所藏史籍除秦紀外,別國史記概行毀沒。

⑨改秦之敗:改革秦代之弊政。敗,猶弊。漢初,蕭何收秦之圖籍;惠帝四年廢除挾書之令;漢文帝時詔太常使人從伏生受《尚書》,並設定五經博士,等等。

⑩孝武:指漢武帝劉徹,前141~前87年在位。 世:代。父子相承為一世。

(11)簡脫:竹簡散脫。當時書籍多寫於竹木簡上,以絲繩編次而成,繩斷則簡散脫。

(12)閔:憂患;憂慮。《左傳·宣公十二年》:“寡君少遭閔凶。”杜註:“閔,憂也。”《漢書·武帝紀》:元朔五年((前124))夏六月詔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

(13)策:原指策書,即成編之竹簡。此指“策府”,亦作“冊府”,古代帝王藏書之府。顏注轉引劉歆《七略》云:“外則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則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下文“秘府”即指皇帝藏圖籍之處。

(14)成帝:漢成帝劉驁,前32~前7年在位。成帝河平三年((前26))八月,令陳農求遺書於天下。

(15)頗:相當地。此偏指頗多。

(16)謁者:官名。掌管接待賓客事宜。其首長為謁者僕射。

(17)光祿大夫:官名。掌顧問應對,無常事,隨皇帝所令辨事。劉向(約前77~前6),沛人,字子政,西漢經學家、文學家及最早的目録學家。奉命校閱羣書,編著《別録》(已佚),並著有《洪範五行傳》、《新序》、《說苑》等和辭賦多篇。 校:校勘,校讎。《文選·魏都賦》李善注轉引《別録》云:“校讎: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為讎。”

(18)步兵校尉:漢代官名。掌宿衛兵。

(19)數術:顏注謂“占卜之書”。

(20)侍醫:《隋書·經籍志》引作“太醫監”。 方技:顏注謂“醫藥之書”。

(21)條:謂分條陳述。用如動詞。

(22)撮:謂概括摭取。指意:指一書之大意。

(23)録而奏之:謂每書校畢,寫一敘録並向皇帝呈奏。據余嘉錫《目録學發微·目録釋名》:“當時古書多篇卷單行,各本多寡不一。向乃合中外之書,除其重複,定著為若干篇,遂著其篇目以防散佚,……篇目之後又作敘一篇,發明其意,隨書奏上。……諸書所載向、歆之奏,亦或謂之敘録。”劉向之敘録,今存戰國策、管子、晏子、列子、荀子、鄧析子、說苑等七篇。滙集各書之敘録為一書,即名《別録》。

(24)“哀帝”句:侍中奉車都尉,漢代官名,掌御兵輿車,皇帝出巡時則隨從奉侍。 歆,劉向之子劉歆(?~23),字子駿, 《隋書·經籍志》:“哀帝使歆嗣父之業,乃徙溫室(宮殿名)中書於天祿閣上,歆遂總括羣書,撮其指要,著為七略。”《漢志》即據《七略》而寫成。

(25)輯略:顏註:“輯,與集同,謂諸書之總要。”略,概要。據後人研究,《漢志》每略的敘文,即取《輯略》而成。

(26)六藝略:指收集有關六經和史學著作方面的書名目録。六藝,指易、詩、書、禮、樂、春秋等六經。

(27)“今刪”二句:顏註:“刪去浮冗,取其指要也。”刪,節要。備篇籍,使書籍完備具足。

(28)二百一十六卷:據所記為一七五卷,少四十一卷。故顏師古說:“其每略所條家及篇數,有與總凡不同者,轉寫脫誤,年代久遠,無以詳知。”

(29)原:推原;追究根源。 落:通“絡”。《漢害·李尋傅》:“落胍通。”顏註:“落,謂經絡也。”

(30)起:闡發;啟發。《釋名·釋言語》:“起,啟也。”

(31)度(duó奪):揣度;推量。 箴:同“針”。 石:謂砭石。顏註:“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則有砭,今其術絕矣。” 所施:所用之治病方法。王念孫認為“所施”上亦當有“之”字,方與下句“調百藥齊和之所宜”一例。見《讀書雜誌》五。

(32)齊(jì劑)和:謂配合協和。

(33)至齊之得:謂最好之藥劑的功效。齊,同“劑”。得,指取得之功效、作用。

(34)慈石:即磁石。

(35)為:治。

(36)痹:顏註:“風濕之病。”

(37)疝:顏註:“心腹氣病。”

(38)癉(dàn旦):顏註:“黃病。”

(39)瘲瘈:顏註:“小兒病也。”指小兒四肢抽搐一類的病。王念孫說:“師古注瘈音在前,瘲音在後,則瘲瘈當為瘈瘲。”

(40)二百七十四卷:據所記為二九五卷,多二十一卷。

(41)經方:古代記載醫方之書。姚明輝註:“經方者,乃上古相傅之醫方,後世莫能出其範圍,故冠以經名也。”或謂久經實踐檢驗的效方,稱之為經方。此與“時方”對舉之“經方”涵義不同。

(42)假:借。謂憑藉。

(43)氣感:謂四氣感應。

(44)辯:通“辨”。 五苦六辛:指各種藥性。具體說法不一,參見《素問·至真要大諭》。又,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二謂:“夫五者,五臓也,臓者,裏也;六者,六腑也,腑者,表也。病在裏者屬陰方,宜以苦寒之藥涌之泄之。病在表者屬陽方,宜以辛溫之劑發之汗之。此五苦六辛之意也。顏師古不注,蓋闕其疑也。”

(45)水火之齊:指寒涼與溫熱的藥劑。又,姚明輝以為“製劑有水火之不同。凡藥,火制四:毀、煨、炙、炒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此製劑各有所宜也。”

(46)平:調和;正常。《素問·調經諭》:“神氣乃平。”王冰註:“平,謂平調也。”

(47)“有病”二句:意為有病與其被庸醫誤治,不如不治,有時亦能自愈。錢大昭《漢書辨疑》謂:“今吳人猶雲不服藥為中醫。”

(48)“生生”句:使生命長生不息之工具。

(49)“王官”句:天子之官中的一種職守。王官,天子之官,王朝之職官。按,如《周禮·天官》之醫師,秦漢之太醫令、侍醫,皆可視為王官之一。

(50)“諭病”二句:意為高明之醫診察分析國君之疾病,可推諭及政情國是。參見本書《秦醫緩和》。又《國語·晉語四》:“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

(51)晻昧:猶“暗昧”。湮沒不明貌。

(52)序:依次排列。 四種:《方技略》中共列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種。

今譯

往昔仲尼逝世而精微的言諭消失,孔門七十二賢人喪亡而經諭要義乖違。因此《春秋》有了五家傅授,《詩經》分別有四家傅注,《易經》也有好幾家的注釋。到了戰國時,各國或合縱或連橫,形勢錯綜複雜,真真假假紛紜爭執,諸子百家的言諭錯雜混亂。到了秦代,始皇對此感到憂患,於是焚燒文章書籍,以使百姓愚昧無知。漢朝興立,改革秦代的弊政,廣泛收集各種典籍,大開獻書的途經。到了孝武帝時,書冊又有所散佚短缺禮樂衰頹敗壞,皇上感慨地說:“對此我非常憂慮!”於是公布藏書的教令文書,設定録寫書籍的職官,下至諸子百家的學說以及傅聞等等,全都收入宮廷藏書的秘府。到成帝時,又因書籍多有散佚,便指派謁者陳農向天下徵求遺留下的書籍。又命令光祿大夫劉向校核經書傅注、諸子和詩賦,令步兵校尉任宏校核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核數術類圖書,侍醫李柱國校核方技之書。每一種書校畢,劉向就分別列出它的篇目,摘要說明其內容大意,記録呈報給皇上。剛好遇上劉向去世,哀帝再令劉向之子侍中奉車都尉劉歆來完成乃父的事業。劉歆於是綜括各種書籍而編著成《七略》呈報皇帝。因而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數術略》、有《兵書略》和《方技略》。現在節取其中的要點,以使所收藏的篇籍完備具足。

方技略

《黃帝內經》十八卷 《外經》三十七卷

《扁鵲內經》九卷 《外經》十二卷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外經》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以上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醫經是推求人體的血脈、經絡、骨髓以及陰陽、表裏等生理特點,以闡發說明各種疾病的本源,區分死生的界限,並衡量具體情況採用針刺、砭石、湯藥和艾灸、熨貼等施治方法,調用各種藥物配合成適宜治病所需的製劑。最好藥劑之功效,猶如磁石吸鐵,立刻見效,這是物類相使的規律。技藝拙劣的醫生,會把輕病誤治成重證,把能存活者誤治致死。

《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三十卷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

《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

《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顛病方》十七卷

《金瘡瘲瘈方》三十卷

《婦人嬰兒方》卜九卷

《湯液經法》三十二卷

《神農黃帝食禁》七卷

以上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經方是根據草木等藥物的寒溫之性,衡量疾病的輕重淺深,憑藉藥物的性味,順著四氣感應之所宜,辨明苦辛等種種不同的藥味,配製成水火寒熱等不同的藥劑,用來疏通鬱結,解除癥結,使身體恢復正常。至於施治失當的,就會用熱藥加重熱證,以寒藥增劇寒證,致使精氣受傷於內,又未在外部表現出來,這是治療上的偏差失誤。所以民間諺語說:“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方技都是生命得以生存的一種工具,也是朝廷官制中的一種職守。遠古有岐伯、俞拊,中古有扁鵲和秦醫和,他們都能通過診察國君的疾病而推知國情政事。漢朝建立後則有會公。如今他們的技術已經沒不明。所以編纂整理其書,依次排列為醫經、經方、房中和神仙等四類。

簡析

本文選自中華書局校點本《漢書·藝文志》。《漢書·藝文志》後人簡稱“漢志”,是當時國家藏書的總目,是我國第一部史志圖書目録,也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文獻目録專著。這是班固以劉向父子的《別録》和《七略》為依據編寫而成的。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等六略。共收書三八種,五九六家,一三二六九卷。首為總序,類後有小序(按:詩賦略下5類無小序),每略之後有大序,分別簡述先秦學術思想之源流與演變。在前列的序文中,概述秦漢以來圖書典籍的播遷經過,劉向父子奉命校書的概況。在醫經、經方的小序中,分述它們的用途,並反覆向醫生提示不能“失理”、“失宜”。所列書籍雖然絕大部分已失傅,但亦可窺見當時醫學專著已相當豐富,且可分類。最後在《方技略》總序中則對方技的學術淵源、作用等,作了簡要的總結,指出它們的作用是“生生之具”,歷來受到重視,被列為“王官之一守”。

參考資料

1.固字孟堅,年九崴,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諸儒以此慕之。父彪卒,歸鄉里。固以彪所績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固弟超恐固為郡所覆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顯宗甚奇之,召詣校書部,除蘭台令使。……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傅、載記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復使終成前所著書。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至於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太初以後,闕而不録。故探撰前記,綴集所聞,以為《漢書》。起元高祖,終考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綜其行事,傍貫五經,上下洽通,為春秋考紀、表、志、傅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韶,潛精積思二十餘年,至建國中乃成。當世甚重其書,莫不諷誦焉。

《後漢書·班固傅》

2.劉向卒後,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業,乃徙溫室中書於天祿閣上,歆遂總括羣書,撮其指要,著為《七略》。……褚子略以思想系統分,六藝略以古書對象分,詩賦略以體裁分,兵書略以作用分,數術略以職業分,方技略則兼以體裁作用分。所用標準,很不一致,無非便於編録而已。

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序言

3.方技之書,大要有四:經、脈、方、藥而已。經闡其道,脈運其術,方致其功,藥辨其性。四者備,而方技之事備矣。今李柱國所校四種,則有醫經、經方二種而已。脈書、藥書,竟缺其目。其房中、神仙,則事兼道術,非複方技之正宗矣。宜乎敘方技者,至今猶昧昧於四部相承之義焉。按司馬遷《扁髂會公傅》,公乘陽慶傅黃帝扁鵲之《脈害》,是西京未嘗無脈書也。又按班固《郊祀志》,成帝初有本草待詔,《樓護傅》“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是西京未嘗無藥書也。李柱國專官典校,而書有缺遺,類例不盡,著録家法,豈易言哉?

章學誠《校讎通義·漢志方技》

(唐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