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秦漢及隋唐,喪禮臻於完備。主要凶括喪葬儀規、喪服制度、祭祀活動三個方面。
喪葬儀規,有屬纊、招魂、停屍、小斂、報喪、弔唁、入斂、出殯、下葬。
喪服制度,按血緣的親疏遠近,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服,服期不一。
祭祀活動,有奠、虞祭、卒哭、袝、小詳、禫祭等。
其核心為喪服制度。它具有重嫡系輕旁系,重長子輕庶子,重男輕女的顯著特點,為儒家肯定和堅持,表現了對宗族內尊卑長幼秩序的維護,具有用宗法倫理道德思想教育族人,團結宗族的作用。其影響廣泛涉及到政治、法律、婚姻等各方面,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
漢族喪禮的傳承,由於時代的不同、地域的差異而有所變化;統治階級與庶民實行的情況,亦不盡相同。加上宗教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產生出無數多姿多態、風格特異的喪葬習俗,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心理。
漢族喪禮在歷史上曾影響過亞洲的日本等國家以及國內的部分兄弟民族。蒙、滿、回、藏等少數民族,也有本民族固有的喪葬禮俗。
收殮送終
病人在彌留之際,其子女和至親、至友-必須趕到床前守候,聆聽遺言,臨終分別。俗稱。送終,在瞬氣之際,應迅速卸下蚊帳,不然,據說會打入“網絲層”(枉死城),要專做“法事”破解。焚燒紙錢,給死者作。買路錢”之甩,焚燒紙紮轎馬,給死者乘坐,以免徒步去陰朝地府,趁亡人身體僵硬前穿好壽衣壽鞋,稱為“裝屍”。全家號哭,以表死別之悲。
下榻此即易簣。屍忌停千房中,故將屍遷於廳堂,地上鋪上竹蓆或床單,將屍從床上移放其上(腳朝大門),身盞壽被一頭蓋黑巾,俗稱”遮臉布”,有招魂歸來之意,如是男子手執桃樹枝,女子則手執木梳;腳頭點油燈,並置鏡子一面,置於死者胸部。
報喪差人遍告親友,稱為“報喪”,有的在門前張貼。“訃告”,公布死者姓名、字諱、年齡、簡歷,死因,死期及祭奠,葬等日期。
入鹼設靈堂,將壽棺置靈堂正中,裝屍入棺,此時親人環立致衰。棺內譜物有石灰,雄黃、衾、擾、被,紙卷等。有的還放入死者喜愛之物,富有者還將金、玉之器置於死者口中,說是可以防腐,屍入棺後加蓋,但不嚴封,俾使後至親友能覓遺容。此時,便進入停喪階段,孝子守靈,不潔之人(婦女月經期內)不得接近棺材。
殯儀常德民間殯儀(喪禮)有做遭場,(僧、道皆可做)者,有行家禮者,亦有道場,家札同時進行者。
喪家雇道士三至五人(貧者一、二入,富者八、九人).開鑼起經,為亡人超度、扎懺、與此同耐,合家舉哀,按親疏嫡庶著孝服,緊跟道士行禮,道士一般首做開“幽明路”俾亡者平安赴陰朝地府,此後便舉行“上朝”。“拜懺”為亡人祈求玉皇大帝囿罪:做各種名目道場,給亡者解脫罪惡,道場多少,喪家根據財力而定,親友備賻往奠;鄉鄰持香,燭、紙錢成隊至堂弔唁.稱為“燒悼頭紙”。喪家以酒肉相待,稱為“吃奄屍肉”,可保清吉平安,桃源縣鄉間婦女進入孝堂,雖非戚族,必號哭數聲,然後談笑自若。
僱請和尚誦經,俗稱佛家道場,與道家道場大同小異,惟飲食、供-鋪用索。
俗稱“文公家禮”,來源甚古,常德地區自明、清以來,遭、僧誦經盛行,其禮稍衰,但今民間仍有殘留,喪家禮請禮生至十餘人,皆出於書香門弟。內分主禮、陪禮、司禮等。卜禮至耍一應先期請定,首先設靈堂,掛帷帳,懸燈彩,張燕樂,具訃文,貼對聯。聯為“沉潛乎仁義之府,從容乎禮法之場”:堂前貼“當大事”三字,立孔子牌位,置諸儀節,為喪篷,吹鼓亭,門吹,門鼓及東南西北各奠案,復設宰牲,嘹生,司食、司箸、羹、茗、樽、盥洗,歌詩,讀文等各所.力求做到禮、潔、哀、靜四者具備,然後行禮。
成服禮親族按《五服制》著以繚緩,長袍,頭頂三門箍(三楞冠),扎六尺長白執哭喪棒,長予為主祭,無子必立親房之子“行成服禮。設陣,執事者各行其是。升炮、大樂三吹、大銅三發,細樂三奏,金鼓齊鳴,更細樂。孝子執杖匍匐就位,跪、臥、杖,稽顆(凡三),初上香、亞七香、三上香,司樽者酌酒獻酌,奠酒,獻帛、俯伏,讀祝文,樂止,喧讀、復樂,孝子執杖起立,跪,臥、仗.司樽者酌酒.初獻酒?獻饌,呈箸,亞獻酌,獻禽、呈箸、終獻酌、獻鱗、里箸、獻食、佑食,獻茗、獻帛,稽頹(凡三)、執杖起立,禮成,升炮,樂止,孝子執杖,匍匐入幃。
三獻禮俗稱札中之禮,可以舉行多次,每次分初獻。弧獻、三獻三輪。主祭者從東階升,至亡人靈前就位.過程與成服禮大同小異,唱詞多取於《詩經》“蓼莪”、。黃鳥”、“楚茨‘等篇,其次有“陽關三疊”、“正氣歌”等。一唱眾台,配以樂器,莊嚴靜穆,哀婉異常。
賓祭禮過程與成服禮大同小異.參加者皆以前來弔祭之至親至友,主祭往往是亡人之婿,祭者皆帶有祭品,女婿最豐,一般有抬盒、球紙、豬或羊、祭帳、輓聯,旌幡、鞭炮、火銃,祭文等,稱為“上祭”。有的還自帶禮生、樂隊。祭時,全體孝子匍匐靈右答禮。
發引禮此即出殯禮,過程與成服札相同,只將頭尾兩句改動一下,“行成服”改為“行發哼禮”,“入幃”改為“退位”。
點主禮此在穆靈上堂時舉行,事先寫就死者神位牌(柱),即×X X之“王位”。然後請縣令或當地紳耆上堂,用殊筆在“王”字加一點,成為。主位”,象徵紅到頭頂。預示子孫昌盛,故必擇亡者吉日,全家穿吉服,鳴炮奏樂,燈煥然,近似喜慶。
陳倉禮俗稱“炒陳倉”。將稻穀或米放在鍋中炒拌(主祭也參加),然後分給子孫輩,預示子孫豐衣足食,
喪葬
卜地此即選擇葬地。稱為“陰宅”,與陽宅同等重要,關係子孫貴賊、家業興衰,故必請地輿先生精心選擇。常德民間有“龍脈地”,”鳳頭地”、“荷花地”,“美女散羞地”之說。如家業興旺,子孫有才,民間必說其“祖墳葬得好”,有的在生前已經擇定,預封假緣,死作“佳城”。如因“山相。不空,不得安葬,便停樞於祠,以後擇期再葬,有的因“山相”不利於某房,子孫發生爭吵,甚至打架傷人。
擇日安葬之日由地輿先生根據子孫“八子”與死者“忌日”經過推演決定,一般逢七、逢九不葬,故有“七不葬母,八不養父’的規矩,因此,富者往往延期三至五日出葬,普通人家延長一日。
出殯靈柩出門,須“扎火罐”,可以驅煞。喪夫起肩,腳頭不褥先起,不然,稱為“坐喪”,對喪家不利。棺材不得與門檻磨擦,出門忌逢大雨,俗雲“大雨洗喪,家破人亡”。中途休息,棺材不得落地.用長板凳二條擱於“龍槓”兩頭,日子。“患空”,應使一人背鏡走在棺材前,鏡子照著棺材。
棺材上路,隊伍浩大,少者數人,多者數百人,鼓樂,羽葆、引幡、彩亭、彩床.儀仗及親友送葬隊,行間皆有順次,使一入在前面丟紙錢,稱為“買路錢“棺材上騎坐死者長孫”稱為“壓喪”。手捧死者遺像棺材抬過橋或走過隘路,孝子跪在地上,表示請求喪夫小心走過。抬喪不繞道,逢莊稼可以任意踐踏。稱為“罡喪”,業主不索賠,進行途中,親友在路旁設香案,備牲醴祭奠,稱為“路祭。一般人家在路旁燒草把,稱為“驅邪火”。
安葬地輿先生最後確定打井之處,稱為“定向”,其上要殺雞淋血,長於執鋤挖三鋤,稱為“動土”。井打好後,將薜桿或稻草置於井中燃燒成灰,稱為“烤井”。在井中用米和茶葉寫上“萬年富貴”或“蘭桂騰芳”字樣,並畫“八卦”或‘太極圖”,稱為“畫井”,下棺時,孝子跪拜,棺材安就後,長予瞻地先掀土三鍬,接著喪夫壘土成墳,稱為“起封土”,封土高低大小,依死者族中輩分,社會地位,家中財富而定。墳上插一旗幡, 最後,孝子捧著亡人遺像或靈牌回家,供於靈桌,(三年後除靈,始可入神龕)。
送亮三日內,每天送火把於墳,稱為“送亮”。三天后,孝子再臨視,以牲醴祭奠,稱為“復山”(復三)。
此外,還有“酣悼”、“應七”、“五七” “百日”,“周年”,隙服”等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