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川英烈梁氏三傑

1911年10月10日,震驚中外的辛亥武昌首義爆發,第一個起兵回響武昌首義的,是漢川革命黨人梁鍾漢、梁耀漢、梁輝漢兄弟。梁氏三兄弟就是馬口人。二十世紀初,漢川馬口鎮上的梁鍾漢、梁耀漢、梁輝漢三兄弟深感小鎮的天地太小,他們崇拜海外“洪秀全第二”的孫逸仙,懷著排滿興漢的大志,相繼赴日本留學,尋找救過道路。回國後參加革命,先後為革命捐軀。漢川“梁氏三傑”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不屈不撓的精神激勵著後人為之英勇奮鬥,他們的英名永遠銘刻在漢川人民的心。

漢川英烈梁氏三傑

二十世紀初,漢川 馬口鎮上的梁鍾漢、梁耀漢、梁輝漢三兄弟深感小鎮的天地太小,他們崇拜海外“洪秀全第二”的孫逸仙,懷著排滿興漢的大志,相繼赴日本留學。
1903年梁耀漢率先來到日本,在經緯學堂學習。他受孫中山先生的教誨,與藍天蔚在留學生中組織 義勇鐵血團“,準備回國發動起義,推翻滿清王朝。1905年梁耀漢回國後-,經梁鍾漢的幫助,在武昌左二巷成立 了”群學社“,作為聯絡軍學各界同志的革命團體。同時,在武昌郎家巷開辦了”明新公學“,作為培養革命後備力量的學校。1906年春,梁耀漢又在黃州成立了鳩譯書社,秘密出版《孔孟心肝書》,宣傳民權思想,為辛亥革命作前期的思想準備。後來,梁耀漢率”群學社“全體社員加入了”日知會“,實現了武漢的第一次革命力量大聯合,這一壯舉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讚許。
就在梁耀漢積極從事革命活動的同時,梁鍾漢東渡日本,就讀於礦路學堂。1906年7月,經黃興介,由孫中山監誓,梁耀漢在日本人頭山滿家中宣誓加入了同盟會。同年10月,萍瀏醴煤礦工人起,孫中山派遣梁鍾漢與朱子龍、胡瑛等人回鄂與梁耀漢聯絡組織回響起義。因梁耀漢不在武漢,乃密邀群學社、日知會的劉靜庵、季雨霖、何子植、周耀東、馮特民、任重遠、黃警亞在漢陽伯牙台開會。會議商量決定,全體同志參加季雨霖招募的新兵營起事。然而,事機不密,被沔陽奸徒郭堯階告發,梁鍾漢、胡瑛、張難先、劉靜庵、季雨霖等九人先後被捕入獄,群學社、明新公學均被查封,”日知會“也名存實亡,這就是歷史 上著名的”丙午之獄“.
當時,清吏認定梁耀漢是此案在逃主犯,命緝捕隊長徐升率隊,會同襄河水師多次至馬口鎮梁興茂家中搜捕梁耀漢。一次,清兵進屋搜捕時,梁耀漢鎮定地化妝成一個接受”施藥“的病人從清吏眼鼻下溜走。又有一次,梁耀漢在家中安睡,清吏突然搜捕而至,梁耀漢迅速鑽進秘密地道。床被猶溫,清軍遍搜不著,認為梁耀漢會”土遁“,乃作罷。
梁耀漢雖遭捕在逃,但仍致力對梁鍾漢等九人進行營救。他求助美教會吳主教,呈請其公使轉請清外務部致電鄂督,使獄中同志免去死刑;又與譚人鳳聯繫,召集長江會黨,設總部於九江,準備擇期進攻武昌,反監劫獄。後因內應乏人,獄中同志又不同意,聯合長江會党進攻武昌的計畫沒有實現。

梁鍾漢:舉行漢川起義,參加”二次革命

1909年,囚於上海”丙牢“的梁鍾漢被清當局判刑三年,押至漢川原籍監禁。梁鍾漢利用家居之便,讓家人施以錢財,賄賂漢川的縣知事和獄吏,得到特殊寬待。梁鍾漢坐牢不戴鐐銬,單獨居住,白天可以接待探監的客人,晚上可以出獄走動。心懷大志的梁鍾漢利用這難得的”自由“機會,抓緊在漢川進行反清起義的組織和發動工作。他一是耐心細緻地進行策反宣傳,鼓勵縣城防隊長余治平率隊反正,參加漢川起義;二是布署胞弟梁耀漢與妹夫黃警亞,以維護地方治安為由,在馬口鎮組建自衛隊,積蓄起義力量;三是派遣其妻張蔭蘭和漢川學生岑偉生與武漢和上海的革命黨人聯繫,並遣岑偉生找上海革命黨人運回一批炸藥,交給在武昌念書的張蔭蘭,再讓其轉運回漢川馬口鎮梁家,秘密製造炸彈,以備起義之用。 .
1911年10月11日上午,漢川襄河碼頭迎來了一艘艘從漢口開來的木船,人們奔走相告:”武昌新兵起義,起義軍占領了省城!“得知這一訊息後,按捺不住喜悅心情的梁鍾漢立即在獄中通知余治平回響起義。下午,漢川縣商會會長毛玉成及縣城士紳代表至獄中請梁鍾漢出獄,主持大計,余治平率全體反正官兵在牢門外列隊迎接梁鍾漢,並護送至縣衙大堂。梁鍾漢在大堂上發表了起義演說,宣布了起義紀律。此時,梁輝漢、張蔭蘭、黃警亞等人也率領馬口起義部隊千餘人趕到縣城,迎接梁鍾漢回馬口鎮。梁鍾漢回馬口鎮後,即召開大會,率眾向十八星旗行鞠躬禮,眾人剪掉辮子,同飲慶功酒。會後,梁鍾漢深恐縣城有變,又帶領一部分隊伍連夜趕往縣城,召集城內革命同志和商紳代表在高等國小內開會,正式宣布起義,成立漢川軍政分府。眾人推舉梁鍾漢為民軍總司令,研究確定了軍政分府組成人員名單。此時,正值10月11日午夜,距武昌首義的時間不到24小時。因此,從時間上來看,漢川起義是全國回響武昌首義的第一次大起義,梁鍾漢是中華大地上高舉十八星紅旗回響”武昌首義“的第一人。
但是,漢川起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一是漢川起義後的第二天清晨,縣城防隊長余治平悄然離城出走,城防隊譁然,經梁鍾漢對城防隊士兵做思想政治工作,才安定了軍心、民心;其二,在宣布起義的當晚,有少數起義人員結夥搶劫了富商胡元興的財產,引起民心不穩。梁鍾漢經查明真象後,為維護起義軍的聲譽,果斷地槍斃了”搶犯“,嚴明了軍紀,維護了社會治安;第三,起義之初,經費缺乏,軍無糧餉,士氣不振。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梁鍾漢迅速發動漢川縣城和馬口鎮的富商士紳捐財助軍,梁鍾漢的老家”梁興茂“帶頭捐獻兩罐銀子,帶動其他富商踴躍捐款,終於解決了起義軍的糧餉問題;其四,起義之初,武昌軍政府派張卿雲率十幾名”老兵“來漢川幫助訓練新兵,梁鍾漢去漢陽兵工廠領取槍枝彈藥時,漢川的新兵與武昌的老兵發生了摩擦,引起了”內訌“,致使縣城百姓人心惶惶,關門閉戶。梁鍾漢得知後及時趕回,處分了無端滋事的新兵,平息了”內訌“,安定了民心。
一樁樁突發事件,一道道險惡難關,都被梁鍾漢化險夷。當時,最使他難於對付的不是”內憂“,而是強敵壓境的”外患“.因為清軍協統劉溫玉正率領五營精銳之師,從襄陽開抵仙桃鎮,準備進攻武漢,劉溫玉在仙桃揚言,”踏平漢川,直搗武昌。“當時,敵強我弱?只有打敗驕橫一世的劉溫玉,才能保住漢川,保衛武漢。
面臨來勢洶猛的清兵,梁鍾漢集合部隊,他向起義軍講述了”火燒赤壁“的往事,激勵士兵樹立戰鬥必勝的信心。梁鍾漢這樣講述道:”火燒赤壁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周瑜以五萬兵力打敗了曹軍八十三萬之眾,曹操敗走華容,請求關公饒命。歷史說明,驕兵必敗,哀兵必勝。以少勝多,以弱克強,是完全可能的。三國赤壁之戰,就是先例。古書記載,湖北有三個‘赤壁'.一個在嘉魚,那是真赤壁,一個在黃州,那是蘇東坡的文赤壁,還有一個在我們漢川,就是眼前的赤壁,我把它叫做’武赤壁‘,這是先知的預言,上天的啟示。只要我們有勇氣有智謀有決心,一定可以寧丁敗劉溫玉的驕兵驕將,取得襄河赤壁之戰的勝利。“
梁鍾漢的演說,鼓舞了士氣,振奮了軍心。起義軍人人磨拳擦掌,個個躍躍欲戰。梁鍾漢不是一介莽動的武夫,他深知”遇強智取“的兵法,胸有良謀。原來,仙桃與漢川同處襄河下游,相距很近,兩地軍民來往頻繁,關係密切,而且人心思漢。在清軍順河東下的時候,兩地城防隊就簽有”聯防“抗敵的協定。清軍到達仙桃鎮時,沒把漢川民軍放在眼裡,他們只顧享樂,疏於設防。梁鍾漢挑選了部分官兵,潛入仙桃,與城防隊聯繫,當一切安排就緒,梁鍾漢便於10月23日內外夾攻發起猛攻。那日,大火與槍聲、殺聲一片,撲向清軍營房,在醉夢中驚醒的驕兵驕將猝不及防,倉惶逃命,漢川民軍的”敢死隊“緊追不捨,投擲的炸彈在敗軍中不時爆炸,更使清兵潰不成軍。敗兵逃到麻洋潭,又遭到京山起義軍的堵擊,清兵死的死,降的降,劉溫玉收拾不住這些殘兵敗將,只好落荒而走,帶著幾個親兵狼狽地逃回了襄陽。
仙桃大捷,結束了”襄河赤壁之戰“,顯示了梁鍾漢卓越的政治才幹和軍事才能,也打出了漢川起義軍的威風。梁鍾漢因而被湖北軍政府任命為”襄河游擊總司令“.
這時,湖北軍政府任命季雨霖為安襄鄖荊招討使,11月24日,設行署於仙桃鎮。季雨霖統率漢川和京山的起義軍,馳騁襄河沿線,南下荊沙,北取襄樊,光復了鄂中、鄂北廣大漢士,保衛了大武漢。梁鍾漢受命出任襄陽府知事,鎮守鄂北。不久,季雨霖率大軍北伐,直取南陽,劉溫玉被迫投降。當大軍正欲”一鞭直渡清洛河“的時候,忽聞清帝退位,南北議和,民國成立,季雨霖、梁鍾漢乃班師回武昌,部隊改編為”第八師“,季雨霖任師長,梁鍾漢任大元帥府高級顧問,後被選為湖北省議會議員。(當時,梁鍾漢敢於直言,與詹大悲、趙鵬飛合稱議會”三大炮“.)
1913年(民國二年),袁世凱陰謀篡國。他一上台就大肆剷除南方革命勢力,鄂督黎元洪也暗通袁世凱,迫害武漢革命黨人。梁鍾漢與詹大悲、季雨霖、劉英、熊秉坤、彭監九、陳少武、蔡濟民、吳醒漢、丁仁傑等革命黨人被迫逃往漢口日租界。黎元洪為置革命黨人於死地,要日本領事”引渡“革命黨人。為避免不測,日本領事護送他們登上日本”岳陽丸“輪船,直達南京、上海,爾後,梁鍾漢等人參加了”二次革命討袁護國“.
梁鍾漢到達上海後,即出任寶山縣長,協助居正防守吳淞炮台。不久,南京局勢吃緊,討袁軍總司令黃興出走,由何海嗚繼任,梁鍾漢調任總司令部總參議兼財政主任。一次,梁在出城採購軍糧時,被袁軍炮彈擊傷。後來南京、上海相繼失守,”二次革命“失敗。梁鍾漢赴往日本,謁見孫中山,參加了孫中山新建的中華革命黨,被委任為中華革命黨湖北西路總司令,回鄂起兵討袁,途經上海,被袁軍密探誘捕,關進法租界巡捕房的蘆家灣監獄。幸經孫中山及時營救,才未被引渡殺害。從此,坐過中國清王朝省牢、縣牢的梁鍾漢,又關進了法國人的”西牢“.

梁輝漢:”二次革命“後,繼續討袁

梁輝漢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即協助梁鍾漢舉行辛亥漢川起義,任軍政分府參謀,隨軍轉戰鄂中鄂北。”二次革命“中,又隨梁鍾漢去上海、南京,參加討袁護國,失敗後梁鍾漢前往日本,梁輝漢與之失去聯繫,便奉革命黨人田桐之命,偕族弟梁耀斌回鄂伺機起兵討袁。
梁耀斌棲居住武昌負責了解情況,蒐集情況,聯絡革命同志,梁輝漢則回漢川馬口鎮擔任商務會會長兼國小校長,以此作掩護,秘密組織”襄河討袁軍“,自任總司令。他一方面在襄河沿岸各地聯絡當年漢川起義的老同志老部下,秘密建立武裝,另一方面,又以維持地方治安為名,在馬口鎮成立自衛隊,加緊軍事訓練。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湖北軍閥王占元得了風聲,即調旅長朱兆熊率部進駐襄河一帶鎮壓自衛隊。在武昌的梁耀斌獲悉後馬上告知梁輝漢,要他搶在朱兆熊到來之前舉行起義。當梁耀斌剛送出情報,便遭王占元逮捕而殺害。梁輝漢接到了情報後,即刻在馬口鎮宣告討袁起義,他親率馬口鎮自衛隊兩百餘人,北渡襄河,進攻漢川。縣城。為了虛張聲勢,梁輝漢差人通告縣知事王繩高,讓他準備一千人的一伙食。陰險狡詐的王繩高早巳探明馬口自衛隊的虛實,他自侍城防隊有三百人守城,便固守待援。梁耀漢率隊攻城不下,便退回馬口,行至襄河北岸時,忽見一艘袁軍炮艇赫然橫阻於襄河之上,擋住了起義軍的歸路,袁軍旅長朱兆熊站在炮艇上,高聲向梁輝漢喊話:
”梁君耀漢別來無恙,辛亥仙桃之戰,我被俘獲釋,與君兄弟相約:’將再會於襄河之上!‘今日我如約而至,眼看你已戰敗,被我截斷歸路,即將全軍覆沒,但念當年不斬之恩,我不開一炮,放你一條生路,請放心渡河回馬口鎮重整旗鼓,再與我決一雌雄!“
”喊話“所追的辛亥往事,梁輝漢當然記憶猶新。他思忖了一下,便令部隊登上早已備好的幾隻大木船,櫓槳齊發,渡回馬口。剛登岸,就被埋伏在周圍的袁軍團團包圍。沒有展開戰鬥,自衛隊全部束手就擒成了俘虜。梁輝漢被單獨押至商務會,關進他原來辦公的房間。此時的商務會已經成為朱兆熊的旅部。朱兆熊自鳴得意,讓人在大廳里設宴為梁輝漢”壓驚“,請梁輝漢上座,鎮上的士紳富戶作陪。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朱兆熊便露出本來面目,勒令梁輝漢交出襄河一帶的”討袁軍“名單,認罪投降,其正顏厲色,咄咄逼人。梁輝漢從容鎮定,毫不理會,旁若無人的大口大口地吃著飯菜,酒足飯飽後,起身推開椅子,昂首闊步逕自朝囚房走去。一路高聲吟誦著文天祥的《衣帶贊》: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能以仁至,讀論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軟的不成,朱兆熊就用嚴刑逼供,皮鞭抽,木棍打,”壓槓“梁輝漢被打得死去活來,憤怒的嘴巴里吐出的是”不降“二字無計可施的朱兆熊使用更殘酷的刑具,他用燒紅的鐵鏈,捆住梁輝漢裸露的上身,又拿火紅的烙鐵,烙燙梁輝漢的胳膊。梁輝漢的皮肉被燒燙得冒出白煙,發出吱吱的聲音,散發著刺鼻的臭氣,其狀慘不忍睹,但從梁輝漢口裡吐出的依然是擲地有聲的兩個字:”不降!“
黔驢技窮,朱兆熊讓人把梁輝漢抬到河攤上,擺出殺人的架勢,他喪心病狂地問梁輝漢:”給你最後三分鐘作選擇,投降則生,不降則死,你投降不投降?“
梁輝漢一口回絕:”不降!“
朱兆熊下令手下割掉梁輝漢的雙耳和雙乳,衰弱不堪的梁輝漢再度昏死過去。劊子手提來一桶涼水,朝梁輝漢潑去,朱兆熊鬼嚎般的湊近梁輝漢的耳邊:”你投不投降?不投降就剖腹剜心!“
”不降!“一口鮮血,一團怒火,直衝朱兆熊的猙獰面孔
帶血的刀刺進了梁輝漢的胸膛,梁輝漢突然一振,爆發出驚人的喊聲:
”五哥為我報仇!革命同志為我報仇!“
尖刀剖開了梁輝漢的胸腹,剜出了一顆尚在跳動的紅心。
襄河嗚咽,一個鐵骨錚錚的革命者倒下,熱血染紅了土地。1916年5月29日,年僅27歲的梁輝漢壯烈犧牲,遺體掩葬在馬口鎮外的喻家嶺上。

梁興茂:被燒光搶光,淪為廢墟

1916年6月,袁世凱去世,在上海“西牢”囚禁三年的梁鍾漢被保釋出獄,窮居上海繼任大總統的黎元洪為了拉攏南方革命黨人,派人持聘書和銀元來滬,聘請梁鍾漢為總統府參議兼湖北省政府參議,月薪800元。800元錢,這在當時乃為不菲的收入。然而,梁鍾漢不為所動,毅然南下廣州,就任孫中山的大元帥府諮議,後改任參軍。
1917年,梁鍾漢奉孫中山之命回鄂,舉行“護法”起義。他在漢口租界一旅館內,召集辛亥革命的舊部和族弟族侄,傳達孫中山的指示,決定再度回漢川馬口鎮舉行起義。
回到馬口鎮後,梁鍾漢以自家的“梁興茂”住宅大院為據點,四處蒐集槍枝彈藥,製造炸彈,訓練兵士,一舉消滅了鎮上的民團,補充了起義軍的槍枝彈藥。接著又乘勝領兵直撲漢川縣城。由於負責內應的鄒幼雲被縣知事王繩高殺害,梁鍾漢久攻不下,只得引兵西上,準備與襄陽鎮守使黎天才及鄂軍石星川的第一師會合。黎、石兩人曾宣布脫離軍閥,擁護“護法”.對梁鍾漢的登門來訪,石避而不露面,梁鍾漢只得與黎天才會師,共同組建了湖北靖國軍,由黎天才任總司令,梁鍾漢任梯團長,兼任各省靖國軍聯軍前敵總指揮,轉戰川東鄂西。
就在梁鍾漢離開漢川引兵西上與黎天才會師之時,漢川縣知,事王繩高率兵來到馬口,以“梁興茂”是“匪窩”之名,將梁興茂的住宅大院及“根本祠”全部焚毀,把梁興茂的各處商店搶劫一空。此後,富甲一方、全力支持辛亥革命的“梁興茂”留下敗瓦頹垣,滿門孤兒寡婦,家破人亡。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漢川“梁氏三傑”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激勵著後人為之英勇奮鬥,他們的英名永遠銘刻在漢川人民的心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