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況
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現完整保留有漢冶萍時期的高爐棧橋一座、冶煉鐵爐一座、日式住宅四棟、歐式住宅一棟、瞭望塔一座、卸礦機一座。冶煉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近代工業中鋼鐵冶煉遺址,具有非常高的文物價值。日歐式建築群是"漢冶萍公司"歷史進程的重要見證,不僅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而且從建築學的角度看,其形制國內少見,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 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興建於1890年。舊址位於現黃石冶鋼集團內。漢冶萍煤鐵廠
該公司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盛宣懷奏準清廷,將洋務派早期創辦的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併,定名為漢冶萍煤鐵廠礦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興辦。公司引進了大量國外先進機器與技術,是中國最早的煤鐵聯合企業,也是中國最早發行股票的煤鐵聯合企業
這是中國首家使用新式機械設備進行大規模生產的鋼鐵聯合企業,號稱“東亞第一雄廠。”
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由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江西萍鄉煤礦三部分組成,是中國第一代新式鋼鐵聯合企業。在清政府農工商部註冊。作為當時亞洲最早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在辛亥革命前夕,達到年產鋼7萬噸,鐵砂50萬噸的規模,擁有工人7000餘人,鋼鐵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0%。1948年8月,漢冶萍公司正式從中國歷史上消亡,但它對武漢乃至中國近代工業發展仍具有重大意義。2002年,漢冶萍公司檔案同國內其他47件檔案一起,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直至今天,該公司的重要成員——大冶鐵礦仍在正常運轉。
“漢冶萍”在舊中國積弱積貧的時代背景下成立,其發展過程中卻充滿了創新精神,這對今天的現代企業同樣有借鑑意義。目前,“漢冶萍”還留下大量遺蹟遺產分布於黃石、武漢、江西萍鄉等多地,亟待制訂一套完整的保護方案。
歷史沿革
漢冶萍煤鐵廠簡稱漢冶萍公司。近代中國兼採煤採礦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由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併而成。次年4月在上海召開第一次股東大會,推舉盛宣懷為總理,李維格為協理。擬招商股2000萬銀元,至1911年(宣統三年)只招得800萬元。生產經費靠借債維持。產品主要是鐵礦砂、生鐵和鋼軌,暢銷全國,遠銷香港、南洋群島和澳大利亞等地。對當時全國興起的收迴路權、自建鐵路運動發揮了一定作用。1908-1910年盈餘,1911年轉為虧損。日債趁機侵入,簽訂多項條件苛刻的借款契約,至1930年總計借日債32筆,總額為日元5060萬、規元390萬、洋例銀82萬兩,逐漸為日本鋼鐵壟斷資本控制。漢陽和大冶的煉鋼、煉鐵爐在20年代先後關閉,公司淪為替日資開採礦石的機器。抗日戰爭時期,漢陽鐵厂部分設備拆運重慶,成立大渡口鋼鐵廠;萍鄉煤礦部分設備運往廣西,其餘被日軍占領。戰後國民黨政府接收時已完全破敗,生產停頓。
1908年,盛宣懷為解決資金不足問題,申請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併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改官督商辦為完全商辦公司。
漢冶萍公司成立後,招募了一批商股,擬招新股1500萬,連老股共2000萬元,到1911年實收股份1300多萬元。解決了部分資金短缺問題,廠礦生產規模逐年擴大。
1911年,漢陽鐵廠已建成3座高爐,其中3號高爐日產生鐵250噸,6座容積30噸的平爐,年產鋼達8640噸。萍鄉煤礦年產煤1115614噸,大冶鐵礦年產鐵礦石359467噸。連續3年盈利,初步改變長期虧損局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成功,建立了中華民國,漢陽鐵廠曾一度停產,1912年恢復生產。
1913年,漢冶萍公司又向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借款1500萬日元,用於擴充改良事業和還高利貸。
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鋼鐵原料暴漲,漢冶萍公司迎來短暫的“黃金時期”,大戰期間共盈利2940多萬元。
1919年,漢陽鐵廠1號、2號高爐停產。
1921年,民國政府(北京)改變鋼軌標準,近5萬噸鋼軌無銷路,漢陽鐵廠煉鋼全部停產。
1924年,漢陽鐵廠3號、4號高爐停產。
1925年,大冶鐵廠高爐全部停產。
漢陽鐵廠從1890年創辦,經歷了官辦6年,官督商辦16年,商辦16年,1928年萍鄉煤礦為江西省政府接管。漢冶萍公司只剩下大冶鐵礦繼續生產,淪為日本制鐵所的供礦單位。
1937年,漢陽鐵廠設備和大冶鐵礦部分設備運往四川重慶大渡口另建新廠,大冶鐵礦被日本占有。2008年3月26日來自武漢、黃石以及江西萍鄉的專家,在武漢通過學術研討的形式紀念“漢冶萍”成立百年。
歷史價值
光緒十六年(1890),為修建蘆漢鐵路,湖廣總督張之洞創建漢陽鐵廠,1908年,在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的基礎上,成立了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簡稱漢冶萍公司),它集勘探、冶煉、銷售於一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用新式機械設備進行大規模生產的、規模最大的鋼鐵煤聯合企業。據《漢冶萍公司志》記載,1915年前的一段時間內,該企業的鋼產量占中國鋼鐵產量的100%。至1948年最後熄爐停煉為止,該公司先後經歷了官辦、官督商辦、商辦三個時期,幾乎經歷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部歷程,堪稱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發展的縮影。
保護範圍
省文化廳根據《文物保護法》,直接確定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保護範圍包括大冶鐵礦“漢冶萍界”界碑、木模房、望台、張之洞雕像,以及12棟興建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日式建築。它們是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近代工業的重要歷史遺存、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我國礦產資源的重要見證。
檔案保存
漢冶萍公司始終重視檔案工作,有關人員精心擘畫,使公司檔案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公司現存於湖北省檔案館的檔案資料,種類主要有文書檔案、會計檔案、照片檔案、圖紙和資料等,數量為6656卷,上架排列長度100餘米。始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迄於1948年,時間跨度達60年。
這批檔案文獻,由數量眾多的奏、札、諭、呈、電報、公文、私函等構成。主要包括董事會檔案、公司經理處檔案和財務檔案三部分。另有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收集和編印的大量資料。內容涉及公司建設、經營管理、調查統計、生產銷售、交通運輸、產業設備、財務管理、股票發行及債權債務等各個方面。
此外,百餘年前,由“大清國漢口永清[照相]館”拍攝,留存至今的100餘幅反映公司情況的舊照片也顯得非常珍貴。
漢冶萍公司的歷史,基本上是我國早期鋼鐵工業的歷史。公司檔案是公司歷史的積澱,反映了近現代中國重大歷史變革時期,鋼鐵工業的創立與發展,生產技術與生產力的進步,生產關係及其經濟制度的變革等歷史過程,具有可靠的憑證作用和廣泛的參考價值。分析、研究公司由創辦到發展直至衰亡的過程,對於總結我國近代工業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正是因為漢冶萍公司檔案的特殊地位和無可替代性,2001年被國家檔案局列入第一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
歷史回溯
“漢冶萍”的生日之所以定為3月26日,並非這是一個特殊的“吉日”,而是因為當時,清朝農工商部註冊局為其批准頒發的執照批文日期為“光緒三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即1908年3月26日。
查閱該批文檔案,發現此批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茲據湖北省武昌府大冶縣、湖北省漢陽府漢陽縣、江西省袁州府萍鄉縣等處地方,漢冶萍煤鐵廠礦股份有限公司呈請註冊前來,核與奏定公司註冊章程所列各款項均屬相符,應即準其註冊。為此特給執照”。
並注“收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股份公司註冊公費洋銀三百圓”。
張之洞極力 主張引進外資
“中國第一”、“亞洲首指”,今天當我們談起100多年前創建的漢陽鐵廠時,往往感喟鐵廠昔日的輝煌,卻極少瞻顧其蹣跚的歷程。
其實,早在鐵廠建成之初,鐵廠就因朝廷戰爭賠款,失去經費支持,“無力顧及入不敷出”。據檔案披露,為此而“心力交瘁”的張之洞,便下決心實施其早已擬定的“經久之計”:將鐵廠招商承辦。然而,由於當時國內萬馬齊喑,於是他反覆強調“華商力薄,不能任此”,同時致電鐵政局總辦蔡錫勇:“鐵廠仍以外洋包辦為宜”,一度主張讓外商入股。
訊息傳出,遭眾人反對。湖南巡撫陳寶箴致電張之洞,認為鐵廠包與洋人,“與公初意不大符合,……甚為中國惜之。”至此,張之洞便馳電李鴻章說,包與洋人之議“已作罷論矣”。張之洞才力邀盛宣懷加盟。1896年5月23日鐵廠由官辦改為官督商辦,從而給這個瀕臨衰竭的企業注入了些許活力。5月24日盛宣懷到任。
“上奏”到“發照”僅十三天
提議組建“漢冶萍”的是盛宣懷,他當時已是漢陽鐵廠的實際負責人。
劉文彥說,在農工商部下批文的前半個月,即3月13日,這位當時牢牢掌控大清帝國輪船、電報、礦務和紡織四大洋務企業部門的“中國首富”,曾給清廷上過一個“奏漢冶萍廠礦現籌合併擴充辦法”的摺子,陳述鐵廠由於經濟不濟,維繫艱難之窘況,“亟宜擴充股本合併公司”。據說,慈禧閱折後,曾對他說:藏富於商,乃是正辦。
在此奏摺的檔案文後附有“奉旨:著責成盛宣懷加招華股,認真經理,以廣成效。余依議”字樣,這就表明了慈禧的“指示”。所以農工商部僅在13天后,就下文批准,“辦事效率”竟如此之高!
至此,漢冶萍煤鐵廠礦股份有限公司改官督商辦為完全商辦。公司成立後,招附新股1300多萬元,部分地解決了資金短缺的問題。三大廠礦的生產規模,逐年擴大,並於一戰期間進入一個短暫的“黃金時代”。
漢冶萍公司 何以“盛極而衰”
檔案還披露漢冶萍盛極而衰的歷程:
漢冶萍組建後,資金短缺問題得以部分解決,三大廠礦的生產規模,逐年擴大。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鋼鐵市場價格暴漲,“列國工廠停頓,製造航軌器械,紛向漢冶萍定購,該公司供難應求。”這種局勢極大刺激了公司的生產,使公司獲利甚豐。公司還不失時機地購置開辦了一些附屬廠礦,投資興辦了一些合資企業,並由此進入了一個短暫的“黃金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鋼鐵價格急劇下跌,致使公司產品嚴重滯銷。盛宣懷早在接辦時就曾指出的“總辦不得人,洋匠不用命,百弊叢集,散漫雜亂”的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愈發嚴重。由於管理混亂,因此事故迭出。大冶鐵廠的1號高爐開煉僅10餘日就因事故停煉。2號高爐投產2年,又因煤焦不足而停產。當時國內僅有的兩座日產量為450噸的高爐,總共只生產了26個月。1925年,大冶鐵廠的高爐全部停產。從1912年起,漢陽鐵廠停止煉鋼,三年後,3號、4號高爐停產。至1928年,萍鄉煤礦被江西省政府接管。至此,公司開煤、煉鐵兩大端已不復存在,只剩下大冶鐵礦一處仍在繼續生產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和資源委員會成立遷建委員會,將漢廠、冶廠的部分設備,運往四川渡口,另建新廠。1938年10月,大冶淪陷,日本侵略者在大冶成立“日鐵大冶礦業所”,大肆進行掠奪性開掘,運往日本……1948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接收了位於上海四川路的徒有其名的漢冶萍公司總事務所,宣告其結束。
收藏於省檔案館的漢冶萍1908年龍股票。
現存於湖北省檔案館的“漢冶萍”檔案為該館“鎮館之寶”之一,總計6600餘卷(冊)
漢冶萍公司從創建到1948年結束,經清末、北洋、民國三個時期,歷官辦、官督商辦、商辦三個階段,長達近半個世紀。
這期間,公司在組織機構、經營管理、生產技術、產品運銷、對外關係等方面,形成了數量浩繁的檔案。雖幾經兵燹禍亂,這些資料仍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
漢冶萍公司檔案不僅系統翔實地反映了公司由創建到發展直至衰亡的歷史,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外交等各個方面,而且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自19世紀90年代起50餘年間,中國所發生的諸多重大事件和歷史變革。因此,2002年,這批珍貴檔案作為人類文明遺產,與國內其他47件檔案一起,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成為“國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