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粉皮

漢中粉皮

漢中粉皮是陝南漢中特色小吃之一,又稱“片皮。製作原料為蕨根粉。將蕨菜粉加水稀釋,加入適量明礬,入鍋平攤即成。成品色澤鮮亮、柔滑筋韌。吃法為涼拌,將其拌以菠菜、豆芽、紅蘿蔔,調入鹽、醋、醬油、芥末、姜蒜汁、辣椒紅油等調料,入口鹹,酸、辣、香、沖俱全,爽口筋道,是漢中老少皆宜的美食。

漢中粉皮是陝南漢中特色小吃之一,又稱“片皮。製作原料為蕨根粉。將蕨菜粉加水稀釋,加入適量明礬,入鍋平攤即成。成品色澤鮮亮、柔滑筋韌。吃法為涼拌,將其拌以菠菜、豆芽、紅蘿蔔,調入鹽、醋、醬油、芥末、姜蒜汁、辣椒紅油等調料,入口鹹,酸、辣、香、沖俱全,爽口筋道,是漢中老少皆宜的美食。
(圖)漢中粉皮漢中粉皮

 傳統民俗文化
“陝南民歌”漢中秦嶺巴山地區,自古迄今有傳唱民歌、山歌之風,內容廣泛、豐富,形式多樣、活潑。或一人獨唱,或兩人對唱。有通山歌(又稱茅山歌、放牛歌、姐兒歌)、山歌、小調、勞動號子、儀式歌(迎親歌、哭嫁歌、拜壽歌、祝酒歌、拳歌、禮賓歌、孝歌、說春歌、勸善歌、拜香歌、佛句等)、盤歌、兒歌等。一般情趣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細膩,多有川楚之風,不似關中陝北民歌粗獷豪放。
“鑼鼓草”山區農民集體換工在田間薅草時,為加快進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後,邊敲鑼鼓,邊唱督工歌,隨機隨情編唱,尤其多在進度慢或做活質量差者身後邊敲邊唱,以激勵幹活加快進度,提高質量。該形式使生產場面熱鬧活躍,消除勞動者疲乏、勞累、寂寞之感。
“社火”全市各縣流行。一般在春節時街鎮村巡迴表演,形式多樣。有懸台芯子、高蹺、地社火等,以各種臉譜服裝扮演戲劇人物、場面,溶音樂、舞蹈、美術、雜技於一體。陝南懸台芯子社火尤為著名,多層鋼架上迭次飾立戲劇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層者,驚險異常。還有舞獅、彩蓮船、竹馬、龍燈、板凳舞、貝殼舞等形式。
“焰火”又稱“放花”。一般於春節或元宵節等喜慶節日放焰火。洋縣磨子橋焰火自清代以來為最著名者,曾奉調入京參加國慶焰火晚會。主要有竿子花、笸籃花、馬花、衝天炮、滿天星、流星趕月、鬧龍宮、火樹銀花、連珠炮等160多個品種,五光十色,絢麗多彩。
“漢調二簧”陝南地方戲劇,由漢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調發展而成,音調為漢中一帶發音,與湖北漢調戲相似。長於文戲,巴山氣息濃郁,音調幽雅,唱腔婉轉,道白柔和,語言風趣,表演細膩,純樸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韻很重,以川味見長。板式有上、下調之分,上調多用於表現悲愴、淒涼、憤慨情緒;下調多表現舒暢、明快豪放情緒。本市漢台區、西鄉縣、鎮巴縣等地60年代以前多表演漢調二簧,今漸無。
“漢調桄桄”又稱漢中梆子戲,是陝西九大劇種之一,也是陝南最大的劇種,屬梆子腔戲。其唱、白吐字歸韻,均以漢水流域語音為基礎,用梆子樂器擊節發出響亮節拍。始於元代,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點,又溶入川劇、漢調二簧柔和婉轉之長,形成鮮明地方色彩和風格。漢調桄桄音樂優美,語言幽默、風趣,通俗易懂,表演動作大方,樸實,唱腔喜怒哀樂界限分明,生、醜、淨、旦,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和諧完整,頗能代表漢水流域人民溫和典雅、純樸大方的性格特徵。
“端公戲”本為古代巴蜀巫師(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後發展為民間歌舞劇,屬地方小劇種,一般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現男女愛情內容,故又稱“對對戲”。適宜排演小型劇目,其唱腔樸實柔和、表現形式活波灑脫。唱詞幽默風趣,藝術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特色飲食
“黑米”洋縣水鄉一帶為我國特異大米種類黑米祖產地,解放後在全縣推廣,質量優良,全國各地引進種植。洋縣等地以黑米為原料,建成黑米酒、飲料、快餐粥等食品生產企業多家,產品榮獲國際國內多項大獎,並銷往國內外各地市場。
“漿水面”漢中各地均喜食漿水面,尤其城南關么兒拐的漿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別具一格。漿水菜的菜以芥菜(俗稱花辣菜)為佳,或用白菜、芹等製作,將菜在沸水中煮燙至蔫,放入瓦盆罐,加入漿水湯,一至二日菜色變成金黃色,再用食油、精鹽,加蒜苗炒熟,配以蔥花、薑末、花椒粉等調料及豆腐丁,燴入炒熟的漿水菜內作臊子。漿水麵條人工擀作,頁寬、條長、片薄。熟麵條調上漿水菜臊,澆上辣椒紅油。其色紅白黃相間,入口酸辣清香,回味無窮,並具有開胃健脾之功效,是漢中有名的風味小吃。
“菜豆腐”又稱菜豆腐粥,製作歷史悠久,原為招待客人的佳肴,現為大眾化食品。將黃豆浸泡、磨漿,用細籮或紗布濾去豆渣,煮沸,然後加入漿水菜酸湯點清,待形成豆腐時,再濾出豆腐壓成塊。豆腐質地細嫩,色澤青白如玉。吃法有酸甜之分:用所剩的酸漿水加入大米煮粥,快熟時加入所制豆腐,粥食之酸香可口;用白水加大米煮快熟時加入所制豆腐,該粥食之醇香甘甜。食酸味豆腐時,配以油煎辣椒、蒜泥、芫荽等拌成的佐菜,清香意爽,餘味無窮。菜豆腐營養價值高,經濟實惠。
“麵皮”將大米浸泡、磨漿,加水稀稠相宜,蒸成薄片,待冷卻後切成細條,具有色白、薄、光、嫩、細、柔、韌、香等特點,再輔以豆芽、菠菜、胡蘿蔔絲,芝麻醬、辣椒油、大蒜汁或生薑汁,芥茉、五香粉、精鹽等調料。涼拌後紅綠相映、黃白互襯、色澤鮮亮,食之爽口,氣味芳香,風味獨特。麵皮除涼食外,還可切片曬乾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與蝦片媲美;還有炒、燴等吃法。為本地風味獨特的地方名小吃。
“紅豆腐”全市各縣均產,以城固縣上元觀鎮紅豆腐最為著名。用優質黃豆製成豆腐塊,切一寸見方,恆溫發酵,以食鹽、花椒、大香、桂皮、良姜、砂仁等19種調味品浸拌淹漬後涼乾,再用大麯酒、辣醬調製混合入壇密封,埋入地下,用自然氣溫調節壇內溫度,使二次發酵,存放三年而成。外觀棗紅色,內呈杏黃色。具有鬆軟、細膩、鹹辣、尾味醇厚、清香爽口、餘味悠長等特點。1981年全國調味品評比會上被評為同類產品第三名。
“黃酒”洋縣、城固等縣生產,以洋縣謝村黃酒最為著名。謝村黃酒自清同治元年(1862)始釀,迄今仍享盛譽。黃酒以小麥作曲料,用烏藥、梔子、肉桂、黃柏、細辛、當歸、菊花等10多種中藥材製成酒麴,精釀而成,酒味香醇濃郁,色澤橙亮透明,既為酒中佳品,又能祛除多種疾病,深受消費者喜愛。
“罐罐茶”略陽縣傳統茶點,有水泡茶、油炒茶、面罐茶等種類,後者最具特色。用小罐盛水,放入茶葉,置火上煮熬;邊煮邊放入麵糊加清油,調以茴香、藿香、生薑、食鹽、核桃、肉丁、雞蛋花等調味品及佐料。清早或客來時,煮茶就以早點而飲食,提神暖胃,爽口宜人。此種茶食本為氐羌人生活習俗,流傳至今。
西鄉牛肉干”相傳有100多年歷史,採用優質“西鎮牛”肉為原料,烘烤而成,皮呈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紅色,切面帶光澤,香酥可口,含蛋白質較高,曾作為國務院招待外賓的佳肴。
“松花變蛋”西鄉縣傳統食品,久享盛名,用松柏樹枝等物包裹醃製而成。其風格獨特,蛋清部分透明,隱約可見朵朵松花、翠柏,間有桔紅、淡紅、棕紅色;蛋黃部分層次分明,墨綠、桃紅、桔黃三色相間,鹹淡適中,味美清爽。
土特產品
“茶葉”漢中自唐宋以後就以盛產茶葉著名,所產茶葉為綠茶,又稱陝青茶,葉肉肥厚,條索緊湊,耐沖泡,香味濃醇,素為西北各族所樂飲。全市茶園約1萬公頃,年產茶近2000噸。境內鎮巴、南鄭、西鄉、勉縣、城固、寧強等縣均生產茶葉,尤以鎮巴的“秦巴霧毫”、西鄉的“午子仙毫”、南鄭的“漢水銀梭”最為著名。
“天麻”古名神麻、箭麻,為用途廣泛、需求量大的名貴中藥材。黃白色,半透明,光澤好,塊頭大。主治四肢痙孿、眩暈、頭痛、風濕性腰膝疼痛、小兒驚風、破傷風等症,還有增強視神經能力的作用。天麻生產原以採集野生為主,數量極少。70年代開始採用無性繁殖方法,人工大面積栽培,該項研究榮獲國家科技成果獎。1982年試驗成功天麻有性繁殖,防止種性退化,此項成果獲國家發明二等獎。漢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天麻生產基地,年收購量15萬公斤左右,居全國之冠。產品暢銷國內各省,出口日本、東南亞等地。
“黑木耳”漢中有豐富的適合木耳生長的櫟、樺類樹種資源,氣候濕潤溫暖,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條件得天獨厚。漢中木耳以體乾、肉厚、朵大、膠質多、色褐黑、木質纖維細等特點著稱。食藥兼用,具有益氣強身、活血止血、鎮靜止痛、延年益壽之效,並對腸風、血痢、痔瘡、產後虛弱等症有特效,更具有消化纖維、除塵灰之特點,是從事礦產、紡織等行業工人的保健食用佳品。
“棕製品”漢中棕櫚樹極多,用其纖維狀棕片加工成棕絲、棕線,編織成箱、毯、床、床墊、繩等,尤以漢中棕箱最為著名,其工藝精美,箱上編織文字、花鳥等圖案,美觀大方,有堅韌、耐磨、防潮、防蟲蛀、防鼠咬等特點。1957年漢中棕製品先後在北京、日本東京展出,贏得讚譽。現產品行銷全國各地,出口日本、美國、馬來西亞、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藤編製品”漢中山區野青藤資源甚多,采割後經水煮、剝皮、漂白,然後編製成各種藤製品,為漢中傳統工藝製品。其製品主要有坐椅、六棱八仙桌、屏風、書架、盤、筐、籃、箱、沙發、櫃、躺椅、提箱、果盒等,編製圖案多樣,有木瓜心、米字格、菱形格、菊花、牛眼、壽桃、日月同輝、二龍戲珠、孔雀開屏等,工藝精美,造型美觀,式樣高雅,色澤別致,舒適涼爽,輕巧耐用,物美價廉,久享盛譽,暢銷國內,外銷美國、日本、英國等國。
“柑橘”漢中盆地及境內巴山區各縣盛產柑橘,尤以城固縣升仙村橘園柑橘最優,明代就有種植。全市有橘園1萬公頃,年產柑橘1萬多噸,約占陝西省柑橘總產量90%以上。品種以紅橘和溫州密橘為主,具有抗旱、耐寒、豐產穩產及品味清甜爽口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