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漁安村位於貴州省貴陽市雲岩區黔靈鎮,通過從事花卉的種植與栽培事業,通過不斷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為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奠定了基礎。漁安村為區級貧困村,全村2006人,人均耕地面積僅0.3畝。該村農業勞動力大量過剩,解決剩餘勞動力人員的就業問題就成為了村委會的頭等大事。為此,高孟剛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指導村民用科學技術合理的種植作物。為把科學種植的新技術、新方法等信息儘快地傳達給村民,他主動協調組織村委會多次舉辦農業科學技術培訓班。經過調查研究,高孟剛發現坡地多,灌溉困難是制約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四處奔波,多方籌資,最後在多個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共籌集資金30餘萬元,在高嶺、大窪興建兩個蓄水池,疏通了澆灌渠道,解決了400多畝坡地的澆灌問題,從而大大改善了村裡的農業用水難題。
全村的主幹道和耕機道,由於修建時間過久且從未翻修過,已大面積出現不同程度的毀壞,嚴重影響到村民的生產和日常生活。為此,高孟剛爭取到200多萬元的撥款,使全村的主幹道和耕機道得到了全面的修護,這不僅讓村民的生產和生活得到了保障,也為村委會開展各項工作及開創良好的經濟局面打下基礎。 全村還將以村民入股的形式成立綠化、運輸和土方等多類型公司,切實帶動村民共同致富,以期獲得更大的經濟發展。
未來發展
2010年11月貴陽市規劃局發布了漁安安井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根據其規劃,漁安安井片區將充分發揮鄰接老城區、靠近烏當區的優越地理區位,並依託南明河下游溫泉旅遊帶和良好自然生態環境的資源條件,發揮市級重,占道路建設的強大帶動催化作用,大力促進休閒、度假、文化、娛樂、商貿、商務、旅遊服務等產業集聚、把漁安安井片區建設成為集休閒度假、旅遊商務、生態居住於一體的溫泉旅遊新域。“一路一河兩區” 構建未來溫泉之城
據了解,此次發布的漁安安井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其範圍包括北至因海林場及保利溫泉與烏當區相接;南以南明河為界與南明區相接;西至東山、棲霞小區與雲岩老城區相接;東至馬鬃嶺林區。規劃用地忠、面積7.47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城市建設用地4.99平方公里。根據其具體情況,整個片區規劃將按“一路一河兩區”構建。其中,“一路”為沿北京東路布置商業、金融、辦公、會展、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形成片區級公共設施中心。充分發揮公共服務設施導向性作用,引導漁安安井片區功能和用地開發的有序拓展,實現與老城區功能和交通的有效過渡相銜接。
“一河”是指以南明河為片區休閒旅遊產業開發發展的主線。以“十里花川”為主題,西岸結合水東路實施人工駁岸,布置遊樂城、商業街、餐飲街、文化娛樂等功能空間;東岸設定自然式或混合式駁岸,布置溫泉度假、濱河綠地、商務酒店等功能空間,形成“水—街交融,水—綠結合”的注滿活力與生機的濱水開放休閒綠帶。
同時以南明河為“兩岸”劃分,規劃用地整體劃分為西岸、東岸兩大功能組團。西岸為商業居住區,沿南明河和水東路設定商業、休閒綜合服務設施,形成濱河公共服務廊帶,並在水東路中段與北京東路之間形成服務整個漁安安井片區的綜合中心;圍繞莫家尖山公園建設集居住、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社區,發揮依山面水的環境優勢,通過良好的功能組織和城市形態設計積聚人氣,成為濱水環山地帶特色居住區。
東岸為休閒度假區,主要位於馬鬃嶺林區西側,並沿河谷延伸拓展布局,營造“青山、秀水、花川”的城市特色,保證度假區的綜合性、公眾性、娛樂性、文化性和生態性。結合整體空間設計,突出度假區的自然性和作為多樣生物棲息地的特點,融合生態、景觀、娛樂、休閒、文化、酒店、溫泉等多項功能,成為具有特色文化底蘊的休閒旅遊生態空間。
定位高端 日均旅遊人數或達萬人
作為貴陽市未來的溫泉新域,此次規劃中全部按照高端標準進行。據悉,漁安安井片區規劃居住總人口5萬人,從業人口2萬人,日均旅遊人口1萬人。同時還將加大現代、高端遊樂設施布局,配套完善高品質的接待、商貿、商務、醫療、交通等綜合服務設施,打造設施一流、環境一流、服務一流的生態度假新域。結合旅遊項目專業策劃和總體城市設計,休閒服務設施用地主要分布在規劃區的西南、中、東北三處,呈對角線設定,以觀光纜車線路串接,形成旅遊設施廊帶,主要安排建設高科技的現代遊樂設施,增加和豐富該片區的旅遊項目內容,規劃的文娛設施用地共將占總建設用地面積14.39%。
同時結合溫泉開發,大力發展旅遊服務設施,旅遊服務設施主要高濱河溫泉療養酒店區、濱河商業休閒區、文化展演區等,挖掘旅遊特色和內涵,擴大該片區的旅遊接待能力。其用地布局主一要沿河布置設施,並在南明河河灣處形成節點。該規劃的商業綜合用地面積將總建設用地面積9.41%。
另外,規劃還特別提出山地生態居住區用地布局,結合片區開發的基礎上,以旅遊項目帶動土地和房地產開發,發展休閒度假居住置業,建設漁安安井生態山地住區,配套完善各類居住服務設施,提供優質居住環境,並有效吸納老城區部分居住人口。據悉,這一規劃的居住用地面積將占總建設用地面積22.31%。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90.8畝(其中:田 畝,地490.8畝),人均耕地2.3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8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畝,主要種植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0畝,其中養殖面積0 畝;草地0 畝;荒山荒地 600畝,其他面積209.2 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 路、通點 、通 (或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 0戶通自來水,有 0戶飲用井水,有 5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 %)。有54戶通電,有0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0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和%);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2戶(分別占總數的4 %和4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 路(或不通路);進村道路為土 路面(水泥路、柏油路、彈石路或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31 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 6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0輛,拖拉機 1輛,機車1 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0戶;建有小水窖 3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 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0 畝,有效灌溉率為 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8.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2.5萬元,占總收入的38%;畜牧業收入9.4萬元,占總收入的 3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0頭,肉牛16頭,肉羊 0頭);漁業收入 0萬元,占總收入的 0%;林業收入1.5 萬元,占總收入的4%;第二、三產業收入3.1萬元,占總收入的6%;工資性收入 22萬元,占總收入的37%。農民人均純收入9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46人(占勞動力的17.8 %),在省內務工25人,到省外務工21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玉米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22.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6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種植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擁有企業0 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0 個;專業合作組織0 個,其中,已登記註冊 0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0 戶。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4戶,共鄉村人口216人,其中男性109人,女性107人。其中農業人口180人,勞動力135人。該村以漢、彝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 族 184人, 彝族32 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 人,占人口總數的0%(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6 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62%;享受低保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水磨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6 公里,距離鄉(鎮)衛生院23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 0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 4戶,占農戶總數的7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營地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水磨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6公里,距離中學23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2人,其中小學生20人,中學生2 人。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畜飲水困難(主要突出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人畜飲水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由各村提供)。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核桃(如發展 特色產業,種植面積2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 100頭、牛 6頭、羊45 只;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4 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 900元增加到1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