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與幸福的經濟學

滿足與幸福的經濟學

滿足與幸福的經濟學,是一部深入探討滿足與幸福的經濟學的著作。以各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了有關滿足與幸福的各種經濟學問題。以對斯密之謎的解釋為線索,追蹤經濟學對幸福的離棄與回歸的思想學術歷程,包括在經濟學和經濟活動中對滿足與幸福的界定與測量的古今中外的各種努力。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是對滿足與幸福的理論界定。以對斯密之謎的解釋為線索,追蹤經濟學對幸福的離棄與回歸的思想學術歷程,包括在經濟學和經濟活動中對滿足與幸福的界定與測量的古今中外的各種努力。
其次是對滿足與幸福的因子分析。分別考察了文化、人格、年齡、婚姻、教育、工作、收入等各種因子對於滿足與幸福的影響。
最後是對滿足與幸福的數據調查。分別介紹了德國經濟研究院的收入滿足度調查和英國新經濟基金會的幸福星球指數的編制,還有作者團隊所作的收入滿足度和生活幸福度的調查與分析。
本書對於有興趣研究滿足與幸福問題的師生學者、有責任提升滿足與幸福度的政府官員和企業家,以及關注自身滿足與幸福的普通百姓,都將有所啟迪。

作者簡介

傅紅春,1957年出生,男,漢族,武漢市人。經濟學博士,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美國經濟學會理事,上海市經濟學會理事。在人民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中正書局等,出版多部專著;在《管理世界》、《經濟學動態》、英國的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Economics、《台灣經濟研究月刊》、《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等學術期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加坡《聯合早報》、香港《商報》等報紙以及國內外學術會議,發表論文200餘篇。許多論著被國內外廣泛轉載、引用。近期主要研方向為中美經濟比較、經濟的文化基因、收入滿足度等。主持在研的課題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上海市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

目錄

第一部分

滿足與幸福的理論界定
經濟學對“幸福”的界定與測量
經濟學對“幸福”的離棄與回歸

第二部分

滿足與幸福的因子分析
文化與幸福關係研究
人格與幸福關係研究
年齡與幸福關係研究
婚姻與幸福關係研究
教育與幸福關係研究
工作與幸福關係研究
收入與幸福關係研究

第三部分

滿足與幸福的數據調查
DIW收入滿足度調查的介評
NEF幸福星球指數的介評
上海等10省市收入滿足度與生活幸福度的調查與分析
後記

書摘

第一部分 滿足與幸福的理論界定
經濟學對“幸福”的界定與測量
幸福是人類永恆的追求。那么,什麼是幸福?千百年來,人們是如何界定幸福的?幸福能否測量?如果能,又是怎樣測量?本文對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在這些問題上的探索,進行了鳥瞰式的描繪。
“幸福”這個詞在行為科學中是熱點,尤其是在經濟學裡(Bruni、Porta,2007)。在中文裡,對經濟學當前的熱點——幸福——不存在什麼使用上的分歧。但是在英文中,幸福卻可以對應多個詞。如well—bein9,happiness,eudaimonism,hedonism等詞都曾用來表示過“幸福”。現在使用較多的happiness,源自古挪威語happ,意思是機會或運氣,hapless出於同一詞根,意思是“不幸”。eudaimonism與hedon—ism是西方哲學史上長期以來存在的兩種有代表性的幸福觀,前者常被稱為完善論,後者被稱為快樂論。有學者認為,華茲華斯通過標準英文把eudaimonia譯為happiness而被傳承下(Bruni、Porta,2007)。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出版《辭海·普及本》對幸福的定義:“幸福是在為理想奮鬥過程中以及實現了預定目標和理想時感到的滿足狀況和體驗。”
追溯歷史,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對幸福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從歐洲的古希臘時代、中國的先秦時代開始,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對幸福內涵科直行了繁瑣然而卻是有益的探索。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認為幸福是“至善”。亞里士多德對德性的重視使得幸福的概念更多地與行為正確性與合宜性聯繫在一起,而不是與世俗的享樂與感官的享用相對接。幸福在這些宗教哲學家那裡,不僅是人的自我滿足,而且意味著信仰的滿足,意味著在人之上的神性的滿足。中國的古典哲學家,以儒家為代表,幾乎也同樣強調道德體系在人類幸福中的重要作用,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不是將“樂”(幸福)排除在人類追求之外,而是承認人類追求“樂”的正當性,但同時又強調“仁、義、禮、智”等倫理規範在追求“樂”中的主導作用。儒家將幸福置於整個社會網路和社會關係中去審察,他們對幸福的理解存在於他們所構想的理想社會中。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