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國防軍

滿洲國防軍

滿洲國防軍(日語:満州の防衛軍),簡稱偽滿軍,偽滿洲國的武裝力量。設立於1932年,在1945年解散。

滿洲國防軍(日語:満州の防衛軍),簡稱偽滿軍。偽滿洲國的武裝力量。設立於1932年,在1945年解散。
根據1932年4月15日公布的陸海軍條令創設“滿洲國防軍”,起初是將軍閥部隊與關東軍顧問編制而成。設立時將“維持國內治安”、“國境周邊與河川警備”設為主要任務,主要作為關東軍的後方支援部隊。
偽滿軍的組織成分是以原東北軍的一部分為基礎的。“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堅持“不抵抗”政策,前東北軍大部“奉命”不戰而撤至山海關以南,未來得及撤退的前東北軍再次一分為二:一部分有民族氣節者,同仇敵愾,奮起抗日,成了著名的東北義勇軍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分民族敗類則屈膝投降,認賊作父,充當日本侵略者的走狗和打手。這些民族敗類及其所率部隊成為後來偽滿軍的骨幹力量。同時,招降納叛,搜羅了一些土匪武裝和社會流氓,充實到偽滿軍的隊伍里。偽滿軍由日軍要員所組成的偽滿軍政部最高顧問所操縱,在關東軍的直接控制下,是日本帝國主義的附庸和幫凶。
偽滿洲國防軍偽滿洲國防軍
滿洲國的國防,根據1933年簽訂的《日滿議定書》,偽滿洲國的對外國防由關東軍負責,實際上全面依靠日本,駐滿日本陸軍的最高司令官即關東軍司令官。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日本陸續抽調關東軍前往中國戰場,偽滿洲國國境防務日益空虛,滿洲國防軍將中心方針轉換為“自力更生的國防”。於是在1938年頒布《國兵法》,規定全國20至23歲的男性都有服兵役三年的義務。每年春季徵集20萬人,予以軍事訓練,主要充當工兵,修築軍事堡壘,或者協助警察維持地方治安。1942年後,由於日軍在太平洋各戰場失利.戰線過長,兵力不敷使用,偽滿洲國軍的重心由治安轉為軍事,積極武裝起來,準備為日軍充當侵略戰爭的炮灰。戰爭末期為添補華北兵力的空缺,滿洲國防軍就向冀中派遣了多達一萬六千人的精銳部隊,其中包括興安騎兵師(也稱鐵血部隊,由岩田薰少將擔當旅長)、冀北步兵旅(也稱鐵心部隊,由興安軍官學校教育部長粟野義雄少將親自擔當旅長,其中下轄所謂的精華之精華靖安師步兵三十七團),鐵路警察旅(也稱鐵華部隊,由富永清一少將擔當旅長)。
偽滿洲帝國軍政部舊址偽滿洲帝國軍政部舊址
滿洲國成立了軍事部(原來為軍政部),設軍事部大臣,各軍管區設軍管區司令官,當時軍政部大臣是於芷山。滿洲國軍政部大臣共有四任,第一任是張景惠、第二任是於芷山,第三任是於琛澄,第四任也就是最後一任是邢士廉 。軍政部受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的直接指揮,各地軍管區司令部要聽從當地日軍防衛軍司令部的指揮;同時,在軍政部、軍管區司令部和各教導隊中都設日本顧問部,部隊各團設有日本軍事教官,各營、連、排都配備有日系軍官。這些日本人名義是顧問和軍事指導,實際上在操縱著部隊。顧問大多是日軍現役軍官,由關東軍派遣而來,軍事教官則多為日本退伍軍官;日系軍官是日本“幹部候補生”出身的預備役少尉或退伍士官。
偽滿洲國全境分為十一個軍管區。其首長稱司令。偽滿洲國軍事權力為關東軍控制,其軍隊的調動、演習、裝備更換、人事變動都要經過關東軍司令部的批准。偽滿洲國軍銜分為將、校、尉三等九級。滿軍由軍官學校畢業後初任少尉,滿2年晉中尉,中尉滿2年晉上尉,上尉滿3年晉少校。少校滿3年晉中校,中校滿3年晉上校。上校4年晉少將,少將3年晉中將,中將4年晉上將。最高軍銜為上將,為終身職。上將之上又設立將軍府,仿照日本的元帥府,為榮譽軍銜。張景惠、張海鵬、於芷山、吉興四人獲得“將軍”軍銜。
1933年8月9日根據《滿州國陸軍指導要綱》將偽滿州國軍隊數量控制在6萬人的最少限度,戰鬥兵種只分為步兵和騎兵。1937年,“滿洲國家軍隊飛行隊”成立。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深感戰略物資緊張,而且兵員嚴重不足,轉而借重和依賴偽滿軍替他們充當戰爭炮灰,“滿洲國防軍”兵力增至8萬人(其中有8千日軍軍官)。偽滿洲國部隊分11個軍管區、2個飛行隊(司令部設於長春)、5個高射炮隊(司令部設於瀋陽)、5個汽車隊、1個江上軍(有10艘軍艦,16艘炮艇編成5個艦隊、4個艇隊,外轄3個登岸步兵團,負責江上警戒和登入作戰)、1個禁衛軍司令、1個憲兵總團(戰爭結束事擁有共15個憲兵團,憲兵總數達2800餘人)、36個工兵隊和15個輜重隊。1944年又增設鐵路警護軍(司令部設在瀋陽,日本人瀨谷啟任司令官,統轄6個旅,負責鐵路的警護)和國務院防空部。至1945年戰爭結束時偽滿軍隊擁有兵力15萬。
1945年8月18日,“滿洲國皇帝”溥儀發表退位宣言,滿洲國滅亡,滿洲國防軍也正式解散。滿洲國防軍的要人主要由蘇聯軍隊俘獲後引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犯收容所管理。部隊內許多成員於國共內戰時,分別加入國民黨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