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端午節

滿洲族端午節又稱“五月節”,滿語叫“孫章阿 以能以”(sunjangga inengi),是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五日舉行。全國各地滿族都過此節日,與漢族的端午節略有不同。

相關傳說

傳說,有一年五月五日,天帝派員下凡視察民情,使臣裝扮成一個賣油郎,邊走邊吆喝:“一葫蘆半斤,三葫蘆一斤。”大家聽了便爭前恐後地搶著買。唯獨有一個老人不買,並告訴賣油郎說:“掌柜的,你算錯賬了,一葫蘆半斤,三葫蘆怎么才一斤呀?”旁邊買油的人都罵老人多管閒事。老人提著空葫蘆就回去了。賣油郎賣完了油便去找那個老人,告訴他說:“你是個好心腸的人,五月初五晚上,瘟神要降瘟災,你在門檐插上艾蒿,就可以躲過這場災難。”賣油郎一走,老人便挨家逐戶地告訴所有的人,於是,五月五日那天,家家戶戶都在門檐上插上了艾蒿,躲過了一場瘟災。從此,端午節插艾蒿的習俗便傳了下來。

習俗

端午食粽

每年五月初,中華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講,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過上了五月節。粽子也是一種節日禮品,有錢者可包入多種果料,錢少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節令食品,也可以當正餐。

佩五彩粽子和香囊祈福禳災

五彩粽子的內殼是用硬紙疊成的,一般在2公分左右,外面纏上五彩絲線,連成一串。五彩粽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為節日帶來祥和的氣氛。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乘水臨風,登高望遠“辟毒”遊玩

我國自古有“南船北馬”之說,南方遠行靠船,北方遠行靠馬,所以南方端午節賽龍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騎馬射柳的習俗。撫順新賓滿洲族農家,有許多人將五月初五稱為“藥香節”。婦女們嘮起家常都說:“五月節”天不亮采來的草藥可靈了。還有的說這天露水就好像靈丹妙藥,若是用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如同聖水一般。五月節采的艾蒿蔭乾後,用來“灸艾子”(針灸學),肚子裡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風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離兒。還有的說這天刨的“八股牛”(藥學名白蘚皮)藥勁大,治病效果好。 五月節這天人們都起大早,到河裡去洗眼睛、洗臉。滿洲族農家婦女起得最早,她們先到小河裡洗臉、梳頭,還用銅盆端回水給公婆洗臉。 孩子們在五月節經常唱著一首歌:“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除病去邪快樂又安康”。從這首歌詞人們定會聯想到艾蒿比其它藥草靈氣大。歌詞“艾葉香香滿堂”,是因為在三十年代新賓山城鄉村草房很多。磚瓦房很少,房檐插上一大排艾蒿。被風一吹順著開著的窗戶吹進屋內,清幽香氣滿屋,真成了艾葉香香滿堂了。在滿洲族聚集的農村中,在五月節時普遍把桃枝插在大門上。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掛在房門上或掛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人們認為這能避邪。

懸艾蒿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蒿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艾蒿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