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節日其實在宋代就已經有了相關的記載,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雲:“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記勝》亦云:“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來,必苦留,使之醉飽而去。俗稱填倉,取預祝填滿穀倉之吉兆。”
其實,真正的“填倉”活動是在農村進行。在我國華北農村及北京郊區,這種大吃大喝的現象已不多見,但還有在填倉節吃乾飯、喝麵湯的習俗,就是民諺所說的:“天倉,天倉,小米乾飯雜麵湯。”香噴噴的小米飯,滑溜溜的雜麵湯,是北方人家的美餐,勝過佳肴盛宴,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勞儉樸的良好風氣。
填倉節分為小填倉、大填倉兩個節日。小填倉為正月二十,大填倉為正月二十五。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一併過填倉節。
老北京習俗正月二十三為“小填倉”,二十五為“大填倉”。清代,京師各大糧商米販均祭祀倉神,鞭炮很盛。一般人家雖不祭神,但都要買些米麵、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活儲備。
所謂填倉活動就是於正月二十五黎明,家家戶戶都在院裡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撒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徵著糧囤。在裡邊放些五穀雜糧,再將鞭炮點燃,在圈內爆響,取意糧食爆滿糧倉。這是祈望五穀豐登、糧食滿囤的意思。
關於填倉節的由來。相傳在很早以前,我國北方遇到連年旱災,赤地千里,顆粒未收。可是封建帝主不顧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一樣,橫徵暴斂,弄得怨聲載道,餓殍遍野。卻說有個看守糧倉的官吏,目睹這一慘景,於心不忍,便將糧倉打開,救濟了百姓。他知道這觸犯了王法,皇帝絕不會饒恕他。於是他讓百姓把糧食運走後,就放把大火把倉庫燒了,自己也活活燒死。這件事正發生在正月二十五。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好心的官吏,重補被燒壞的“天倉”,就決定這一天為填倉節。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準備春耕。
總的來說,滿倉節是一個中國的傳統節日,隨著唐宋的開明政策,文化傳播,使得當時中原周邊地區也都開始過著中原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直到現代,依舊在中國的廣大農村存在著。
相關詞條
-
添倉節
添倉節:具體日期是在每年舊曆正月的二十五日,添倉是指農家往倉房囤子裡增添糧食。是當年要在原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增加收成,多多增產,這就寄託了人們對於來年...
概述 悽美傳說 山西添倉 滿族添倉 填倉活動 -
填倉節
填倉節,為每年正月二十五,據說是倉王爺的生日,這是中國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
節日簡介 背景簡介 節日由來 相關傳說 節日活動 -
芒種節
芒種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75°時叫芒種節氣。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
節氣詳解 氣候特徵 芒種農事 芒種養生 芒種民俗 -
上巳女兒節
上巳女兒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古時以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
概述 內容 -
吼山歌節
吼山歌節: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郫縣一帶。每年端午節舉行。屆時,遠近的人們紛紛前往望從祠朝會上香,祭祀望帝、叢帝有德遺民,祝福莊稼獲得豐收。郫縣曾是古蜀國...
概述 所在城市 相關圖片 相關詞條 相關連線 -
牯藏節
“牯藏節”,也稱“吃牯藏”、“吃牯髒”、“刺牛”,是黔東南、桂西北苗族、侗族最隆重的祭祖儀式。節日由苗族各姓牯髒頭組織。一般在歷史上關係較密切的村寨間進...
歷的傳說 產生 節日過程 規模 程式 -
榮成國際漁民節
榮成國際漁民節,每三年舉辦一次,以漁民為主體,以漁村文化為主要內容,開展各種海上運動項目、大型民俗觀光旅遊活動、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和海洋漁業博覽會等一...
信息 簡介 榮成國際漁民節起源 主要活動: 歷史 -
博賀開漁節
茂名(博賀)港是廣東省三大漁港之一,盛產龍蝦、對蝦、海參、鱸魚、膏蟹等,全市水產品產量居全省第一。漁民素有“三月三,踏沙灘”、“祭海”等習俗,其中“祭海...
節日起源 漁家大宴 節日流程 開船儀式 民俗歌舞表演 -
芒種節[二十四節氣之一]
芒種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75°時叫芒種節氣。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
節氣詳解 氣候特徵 芒種農事 芒種養生 芒種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