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榮成國際漁民節國家級Ⅹ-5簡介
榮成國際漁民節,每三年舉辦一次,以漁民為主體,以漁村文化為主要內容,開展各種海上運動項目、大型民俗觀光旅遊活動、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和海洋漁業博覽會等一系列活動。
榮成國際漁民節源於當地漁民傳統的“穀雨節”。在榮成沿海漁民有句俗話“穀雨時節,百魚上岸”,這是由於榮成所處的地理位置,隨著穀雨節的到來,天氣變暖,所有魚蝦都向岸邊洄游過來,百魚上岸就是這么來的。漁民備好網具,掛網,流網,拖網,久而久之,演變成漁民的傳統節日。漁民把“穀雨”這個春暖花開的日子作為喜慶的日子,非常重視。
這一天,漁村熱鬧的場面不亞於過春節。穀雨過後,休整了一年的漁民又忙碌起來了。捕魚、釣魚、趕海、一年的海上生產又開始了。
為感謝海神賜給豐厚的魚蝦,祝願天天魚蝦滿倉,祈求神靈保佑,免災除難,漁民便在“穀雨”這天舉行傳統的祭海神活動。家家戶戶提前蒸好大餑餑,購好香,鞭炮等供品,有的幾家殺一頭豬,去毛烙皮,塗上朱紅色的顏料,有的買一個豬頭,由男人抬著挑著供品來到了海邊的龍王廟和娘娘廟,或者來到海邊,擺好供品,用竹桿挑起一桿鞭炮、燃放起來,敲鑼打鼓、鞭炮齊鳴,面海跪祭、供奉“海神”,以求平安豐收。祭祀之後,或親朋好友,或左鄰右舍,聚集一堂,歡歌輕舞,開懷暢飲,粗獷的歌聲,號子聲和霹靂啪拉的鞭炮聲,在漁村久久迴蕩。老漁民則給下一代講著龍王爺的故事,有的村里還扎台子唱大戲,演電影。圍繞著大海和龍王爺演節日,據漁民傳說,海里的魚蝦,海螺等都是龍王爺的子孫,漁民們所捕的魚蝦,都是不聽話或犯了罪的,被龍王爺開除的。龍王非常愛子孫,每年冬季寒冷進,直到第二年穀雨前,他都叫魚蝦藏在深水裡。穀雨過後,天氣暖和,草木發芽,雨水多了,他才叫魚蝦從深水裡游到岸邊淺水來。其實過穀雨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將此日的河水稱為桃花水,以其洗浴,可以避凶免禍,洗浴之後,或跳舞,或射獵,或釣魚,盡情歡慶萬物更新。在榮成,穀雨節更賦予地方特色。榮成有記載的漁民節是清朝道光年間。過去的漁節,漁民除祭大海外,就是祭海神娘娘。由於落的捕魚條件,海上作業時刻都有生命危險,漁民無法改變自己困苦的境遇、難測未卜將來,只好在漁節這一天用祭神來尋求心靈的安慰,用飲酒來排解不盡的憂愁。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富裕起來的漁民,更嚮往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些新文化,新思想,新觀念,越來越多的滲透到穀雨節中。漁民過節的根本目的,也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由過去單純的祭海保平安求海神豐收變成了豐富生活,陶冶情操的高尚敬界。由過去各家各戶為主,匯成了漁家同歌共舞的歡樂場面,在慶祝形式上由過去的燒香、磕頭、增設了大量的具有現代文化色彩的娛樂內容。為了順應漁民的願望,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滿足漁民對文化生活的渴求,加強同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榮成市委、市政府決定從1991年起以政府的名義在每年傳統的穀雨節期間舉辦榮成國際漁民節,後因沿海氣溫較低,不便於遊客海上遊樂,將漁民節會期改在7月下旬舉行。從1995年起又每三年舉辦一次。1991年4月20日穀雨這一天,在全國最大的漁村石島鎮大魚島舉辦了首屆榮成國際漁民節。節日期間不僅可以看到典禮儀式,彩燈展、書畫展、花展、遊藝慶祝活動,進行旅遊觀光活動,划船、釣魚、織網、水產品加工比賽外,還可以在產呂展銷會和經貿洽談會上購買一些當地的各優特產。中外來賓還會被熱情好客的漁民拉到家中去做客,到時候就可以和漁民們一起拉家常,飲美酒共進餐,度良宵。
榮成國際漁民節起源
榮成國際漁民節源於當地漁民傳統的穀雨節。早在春秋時期,這裡就大興魚鹽之利。每年穀雨,春汛來臨,百魚上岸,休整了一冬的漁民又忙碌起來,捕魚趕海,開始了新一年的海上生產。為感謝“海神”賜給的豐厚魚蝦,祝願天天魚蝦滿倉,祈求神靈保佑,免災除難,漁民們便在穀雨節這天舉行傳統的祭神活動,從此穀雨節便成了榮成漁民的佳節。改革開放以來,富裕起來的漁民將新文化、新觀念、新思想滲透到穀雨節中,由純祭神保平安的期望心理進入對酒當歌,喜慶豐收,載歌載舞的高尚境界,使這一活動水平越來越高,成為榮成漁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文化娛樂內容。為順應廣大漁民心愿,弘揚民族文化,榮成市政府決定從1991年起,舉辦榮成國際漁民節。榮成國際漁民節第一、二屆均為穀雨期間舉辦,歷時兩天。第三屆(1993)開始改為7月24日至7月28日舉辦。連續舉辦四屆後,又改為每三年舉辦一次。每年漁民節都有近萬名中外來賓和10萬當地民眾參加,漁民節以增進國內外文化交流、發展經濟、促進開放、共同繁榮為宗旨,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典禮儀式、遊藝活動、觀光旅遊活動,舉辦了地方名優產品和書畫等展覽、經貿洽談、文藝晚會等活動,使漁民節成為中國海文化盛會,贏得了中外來賓的高度讚譽。
主要活動:
一個國際性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由歷史悠久的穀雨節變更而來。節日時,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漁民,不約而同,在各自國家,以自己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人山人海,載歌載舞,隆重慶祝。
既有傳統的祭海和划船、釣魚、織網、水產加工比賽,又有商品土特產品展覽和經貿洽談,還有一系列燈展、花展、書畫展、文藝晚會等活動
歷史
榮成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南北東三面瀕臨黃海,海岸線長達500公里,是我國海岸線最長的縣市。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代,齊相管仲就在這裡大興漁鹽之利。考古發現有春秋時期我國最早的獨木舟。目前全市有340多個漁村和上千處漁業企業,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漁業生產,創造了連續25年保持全國漁業第一市(縣級)的輝煌記錄。作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和最集中的漁民居住地,榮成有著許多漁家風俗習慣。穀雨節,就是當地漁民最為重視的一項民俗活動。
穀雨,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本為農耕重要節時,有“雨水利百穀”之意。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時開始。據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意為清明過後,雨水增多,大大有利於穀類作物的生長,故名“穀雨”。每年此時,我國長江以北沿海地區桃花盛開,春汛水暖,榮成由於所處的獨特海洋地理位置及氣候特點,每到穀雨這一天,深海的魚蝦等遵循海洋生物洄游規律,紛紛涌至榮成千裏海岸的近海水域,漁民俗稱“魚鳥不失信”、“穀雨百魚上岸”。於是,休息了一冬的漁民開始整網出海打魚,一年一度的海上生產正式開始。這一天,沿海漁民舉行隆重而盛大的儀式,虔誠地向海神獻祭,以祈求平安、預祝豐收。穀雨節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榮成沿海的重要民俗活動、漁民傳統節日和漁家狂歡節。
榮成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海上捕魚生產活動,過穀雨節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追溯其淵源,主要是當時落後的生產方式和簡陋的生產工具,使漁民無法戰勝大海的狂暴而迷信、恐怖自然的神秘力量,從而產生了海神(龍王、海神娘娘)圖騰崇拜。為了祈求這些神靈庇佑他們的海上生涯一帆風順、魚蝦滿倉,遂於每年出海的前一天,即穀雨,向眾神獻祭,進而形成的穀雨節,成了漁民們表達虔誠、祈求庇佑的公共節日。每年穀雨這天,漁民們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涌至海神廟、大海邊或者街頭巷尾,歡慶節日。大街小巷,擠滿了踩高蹺、舞龍、耍獅子的人群,氣氛比過年還要熱鬧。也有直接到海邊沙灘上、漁船旁燒紙焚香,面海膜拜海龍王。以後幾天,各村都要組織唱大戲,最多的連續唱四五天,使整個漁鄉沉浸在狂歡之中。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解放前,榮成沿海漁民捕魚所用漁船網具大都被少數漁行控制,漁民受僱於漁行。每年春汛來臨,因為穀雨的第二天漁民便要出海栓網,開始一年之中新的海上捕撈生產活動,所以漁行便在穀雨這天舉行祭海、祭船、祭海神娘娘、犒勞漁民的活動。一是祈禱平安、豐收;二是籠絡漁民的感情,使漁民為其出力賣命。由此而久,穀雨節就演變為榮成漁民的傳統節日。
新中國成立後,漁民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組織起來,辦起了互助組,合作社,漁行失去了支配地位,穀雨節的大規模的祭拜活動曾一度消失,但祭船聚餐的活動卻有增無減,使節日的氣氛更加熱烈。到了穀雨這天,漁民以生產隊為單位,早早來到窩棚—-堆放和修補船網工具的倉庫,集齊後一同登船,燃鞭張彩,把酒臨風,其樂無窮,穀雨節從此變成了漁民真正自己的節日,其隆重氛圍不亞於傳統的春節。改革開放以來,富裕起來的漁民將新文化、新觀念、新思想滲透到傳統的穀雨節中,使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同步發展,具有現代海文化內容的娛樂活動逐年增加,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榮成因海產豐饒,人民勤勞而成為全國第一漁業生產大縣,漁民出身的榮成縣委書記張執政同志,順應廣大漁民心愿,弘揚榮成民俗文化,增進國際交流和友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懷著漁家子弟的無限深情,乘改革開放強勁東風,把古老傳統移風易俗為新的節慶,首先提出舉辦榮成漁民節,嘗試將傳統的穀雨節演變成弘揚民俗文化與發展地方經濟相結合的嶄新節日,從而引導富裕起來的榮成漁民將新觀念、新思想、新文化融匯到傳統的穀雨節中,將古老的榮成漁家風俗煥發出時代風采,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使之成為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同步發展,進一步提升榮成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具有現代海文化內容的新民俗活動。這一創意得到了全市幹部民眾和漁民的熱烈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