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經濟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1月1日)
叢書名: 中國經濟新銳叢書
平裝: 240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1793747
條形碼: 9787501793747
尺寸: 23.4 x 16.8 x 1.8 cm
重量: 458 g
作者簡介
曹東勃,男,1983年生於遼寧阜新。2001年至今就讀於上海財經大學。先後獲得文學與管理學雙學士、經濟學碩士學位,現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哲學,並始終對“三農”問題持有濃厚的興趣。在《讀書》《學術月刊》《改革》《社會科學戰線》《經濟學家》等C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在《書屋》《文景》《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東方早報》等報刊發表書評及時評40餘篇,被《新華文摘》等轉載、摘要多篇。曾獲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上海賽區特等獎,第七屆上海市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成果三等獎。2002年,被評為上海市三好學生;2005年、2007年,兩度被評為上海市優秀畢業生。
內容簡介
《滯留在現代化中途:"三農"問思》內容簡介:現代化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顛覆性的變遷過程,也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史進程的悲壯主題。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現代化的一條主線;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城市化和價值理性化及其互動,則成為現代化過程的核心內容。置身於這一幕宏大歷史舞台的中央,中國的“三農”問題雖已被推入現代化軌道,卻滯留於中途——此間充滿了共時性、整體性和複雜性。讓人困惑。也催人思考。
《滯留在現代化中途:"三農"問思》正文分為農業經濟、糧食研究、千村調查三部分。書中既有對現代化進程中農業兩難困境的思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小農經濟改造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也有作者在與鄉村幹部和農戶實地訪談時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及其分析,還有對當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農產品貿易等問題的現實關切和對其背後的體制機制層面的思考。
另有若干篇對社會現實問題進行觀照的文章。則作為外篇一併收入,以體現問題導向的特徵。
媒體評論
解決“三農”問題,需要理性、寬容,需要抵制任何極端的或“絕對正確”的口號。我很高興地看到比我年輕30歲的曹東勃現在已經體會到這一點。他不但在本書前言內反對把學術討論變成政治問題,提出對各種觀點都“需要作同情之理解”,而且在全書中貫徹了這樣的立場。中國需要對“三農”問題的更多理性思考和紮實研究。東勃這本書正體現了這樣的思考和研究。同時,本書用通俗語言生動解說和討論了中國“三農”問題和有關理論。這種解說特別重要,因為中國“三農”問題的徹底解決最終靠的不是書齋內的研究,而是包括農民在內的中國廣大民眾,靠的是大眾對這些問題的正確理解。
——胡景北(同濟大學中德學院德意志銀行基金教授)
在擔任《上海證券報》評論主編期間,當我第一次閱讀曹東勃先生的作品,立即感受到一種阻擋不住的迎面而來的清新——不僅是為他的認真、細緻和嚴謹,更為他用智慧眼睛洞悉到的事實、探尋到的問題癥結和提出的具體而有針對性的建議。曹東勃先生圍繞耕地問題的有關思考和論述,不僅反映了他豐富的資料積累和嚴肅的研究態度,其鮮明的立場更反映出一位研究者對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強烈的責任意識。
——時寒冰(資深財經媒體人《上海證券報》評論版主編、首席評論員)
目錄
第一篇 農業經濟
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業兩難困境
小農經濟改造與中國農村改革
夯實現代農業基礎助力國內需求起飛
現代農業,還是後現代農業?——從丁磊養豬說起
“消費者主權”今猶在乎——兼議食品安全問題
城鄉發展與美好生活
第二篇 糧食研究
中國古代的糧食儲備制度
1950年代中國糧食政策的評估與啟示
糧食主產區“憋糧”現象的背景與診斷
再議糧食主產區“臨時收儲”政策——兼答朱曉峰先生
國際糧荒敲響了糧食安全的警鐘
空庫和虧庫,這是兩個問題——兼論中儲糧輪換制度
北糧南運,謹防“好心辦壞事”
恪守“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底線
“海外屯田”又何妨
多哈回合農產品貿易談判:中印的雞肋?
大豆戰爭的困境與啟示
18億畝耕地紅線絕非危言聳聽
第三篇 千村調查
遼寧阜新白玉都村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
東北乾旱地區發展現代高水效農業的路徑分析
農村教育出路究竟何在?——基於“千村調查”的研究
“千村調查”感言——我為什麼喜歡研究“三農”
外六篇
金融創新與技術創新的耦合——兼論金融危機的深層根源
人口快速老齡化背景下都市養老模式的轉變
求解“永不消失的問題”——醫療改革的民生經濟學分析
政治體制改革:基於官僚制視角的研究
改革的而立之年
舊邦新命三十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