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屯田

海外屯田,即直接進行海外農業投資和發展農業種植園區,就不失為有效減緩國內土地供給壓力、長期穩定利用國際糧食市場的一條可行的替代性途徑。無論是進口糧食,還是直接對別國土地進行投資和耕種,都相當於“使用”別國土地資源滿足本國糧食需求,藉此解決本國糧食供求緊張和人地矛盾的雙重困境。隨著糧食危機局勢的日益嚴峻,“海外屯田”話題更引人注目。

產生的原因

從開羅街頭的麵包店到聯合國在瑞士伯爾尼召開的糧食峰會,“糧食話題”正一天比一天熱。面對被稱為“無聲海嘯”的這波危機,美國的超市開始限制顧客購買大米的數量,巴基斯坦重新推出了早巳廢棄的定量供應卡制度,糧食出口大國哈薩克斯坦表示要完全禁止糧食出口。英國《泰晤士報》的文章更是用“世界糧食危機將大米變成了黃金”用這樣一個標題概括了糧食危機對全球的衝擊。然而,在亞洲,也有一些國家沒把目光盯在“限量”上,而是通過海外墾田促進本國糧食安全,日本與韓國就是其中的代表。有訊息稱,東京已擁有超過國內農田3倍的海外農田,首爾也渴望實現同樣的目標。

發展

美國日本以及部分歐洲國家早在上世紀初就開始有組織、有規模地進行海外種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解決了本國的糧食緊缺等問題。

美國自20世紀以來大規模投資海外農業,現在又在巴西墨西哥菲律賓等國購買或租用大面積農田種植玉米,發展生物能源;日本早在1899年就有一家由官方資助的公司向秘魯派出農場工人,有組織地開始在拉美投資農業。1917年,日本成立了專門協調拉美農業活動的機構,並在東南亞興建農場。目前,日本在海外擁有1200萬公頃農田,相當於國內農田面積的3倍。

韓國糧食依賴進口,30年前就開始海外農業開發,日前有近30萬公頃海外農田,相當於國內耕地的1/6。但由於種種原因,韓國海外種地項目經營狀況不佳,只在俄羅斯邊疆區墾荒取得一些成果,但不足以解決韓國糧食問題。2008年4月,韓國又以無償援助的方式在蒙古獲得了27萬公頃的土地,是迄今韓國海外墾田的最大進展。

沙烏地阿拉伯表示將在近期成立一家大型海外農業投資公司,以確保本國的糧食供應。目前沙特進口大米70%來自印度,但印度今年3月宣布暫停大米出口,引發市場對大米供應的嚴重憂慮。此外,阿聯的杜拜的一家私營資本公司也表示正與巴基斯坦農業部討論投資農業的框架問題。

政策障礙

海外“種地”主要受阻於四個方面:

一是海外“種地”需前期投入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和荒地開墾等工作,而企業出於經營成本和利潤不可能負擔得起。在資金和政策扶持上沒有特殊考慮和安排;

二是農業企業在國內開展農業項目享有的多項優惠政策和支持到海外反而沒了。例如農業企業在國內開展高科技農業項目可獲科技部門支持,扶助農民項目可獲農業部門支持,貸款和融資也有相關銀行和金融部門的支持,但去海外反而享受不了這些支持和政策;

三是海外“種地”涉及當地的政策等需要國家層面解決,例如本地用工比例偏高、糧食等農產品進出口受限、返銷國內徵收高額關稅等等。

四是無國家資金和政策支持;如果農業企業能更多地參與到國家援助援建項目,那么農業企業“走出去”就會更有保障,海外“種地”也會更加順利。

西方關注中國海外“屯田”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008年5月8日登了一篇由記者賈米勒•安代利尼發自北京的報導,很快被多家媒體和網路轉載。文章說,在食品壓力的推動下,中國正將目光投向全球農場,考慮在海外“屯田”種糧,並鼓勵農業企業“走出去”。文章說,中國政府正在考慮一項計畫,鼓勵中國企業在海外特別是非洲和南美洲購買農田。為此,中國政府已制定政策推動國有銀行、製造企業及石油公司加強投資海外,收購土地,“但迄今為止,海外農業投資僅局限於幾個規模較小的項目”。文章還介紹說,中國去年消費的大豆60%是進口的,這種農作物將成為企業在海外收購農田政策的支持重點,此外還有香蕉、蔬菜和食用油作物。文章援引一位中國農業官員的話說,“農業部已經和巴西就收購土地種植大豆進行商談”。文章最後分析說,如果中國政府支持中國企業在海外購買或租用的土地上使用中國勞動力(而這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經營的一種普遍做法),這樣的話,對一些國家來說,將會造成很大的問題。這篇文章發出幾天后,又有西方媒體說“中國官員否認了海外‘屯田’”的說法。

有關世界糧荒的話題正逐漸與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的正常發展和消費掛上鉤。《金融時報》的報導特意強調“中國正逐漸喪失食品自給自足的能力,原因是隨著富裕程度不斷提高,中國人的食譜重心正從大米等轉向肉類,而生產肉類需要大量的進口飼料”。《芝加哥論壇報》5月11日刊登了一篇同樣發自北京的文章。這篇題為“糧食供應疲勞過度”的文章說,糧食危機的“根系”正在全球蔓延,從賣出天價石油的中東,到使用生物燃料的美國,再到遭遇乾旱的澳大利亞,但這場糧食危機還讓人們注意到一個“長遠趨勢”,那就是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大國的“胃口”越來越大。文章借一位食品商人的話說,“只要中國一買什麼東西,什麼東西就會漲價,看看鋼鐵石油就知道了。如果中國開始買玉米,那又會發生什麼呢?”。

海外種地只是一種嘗試

中國人到海外“屯田”的話題,在國內也引起熱議。有人說,國家應大力提倡和支持這一做法,並從政策層面上給予大力扶持。有人批評《金融時報》那篇文章的作者是“坐井觀天”,又是因“中國威脅論”引發的恐慌症,中國的糧食種植目前還有大量生產力沒挖掘出來,農民外出打工導致很多田地荒棄,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種兩季莊稼但只種了一季等等,因此中國目前還沒有足夠的必要跑到外國去“屯田”。也有人說:“為什麼看到這些文章後,總是覺得中國好像危機重重?”還有人認為,如果當地生態環境沒有因為“屯田”被破壞,外國政府就沒什麼理由反對,這是雙贏的,尤其對於那些貧困國家來說是好事,還可以解決一部分當地人的就業。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巨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李國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海外“屯田”並不是一項具體的政策,但有關部門的確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他認為,整體上實施海外“屯田”的效果比較差,一般都是企業出面到國外去搞,到非洲去的比較多,因為非洲國家的地相對容易買或租。但土地買或租後,也要應對一些實際困難,如當地安全狀況如何,氣候條件行不行,還有當地是否存在糧食緊張問題,收穫糧食後是不是很難運回來等等。李國祥說:“世界上沒有完全開墾的土地還很多,如美國有很多國家森林公園,但那都不是隨便開墾的。很多國家對耕地的保護非常嚴格,是留做儲備用的。即使要開墾出來也有個資金支援問題。”他個人認為,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不可能依賴走海外“屯田”這條路,國外有媒體炒作這個事,可能是有這樣的原因,覺得中國有這么大的外匯儲備,如果哪個國家的土地允許買賣的話,中國就會去買,而實際上中國對世界糧食生產和供應沒有構成威脅。最近也有美國記者問李國祥“中國是不是準備到外面買地”等問題,他回答說,其實中國提出“走出去”的說法已經“很早很早了”,到國外去買地或租地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只是一種思路和嘗試,但整體來說,對中國糧食供求的影響不大,因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耕地全部用於農業生產能滿足85%的農產品需求。

中國應該計畫

有關專家呼籲,中國企業海外“種地”已不僅僅是農業企業“走出去”層面的嘗試,而是探索建立海外糧食基地、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國家戰略問題。鑒於目前全球及我國的糧食問題發展形勢,中國亟待建立海外“種地”國家戰略,從多層面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採取具體措施突破體制政策障礙。

據了解,美國自20世紀以來成為投資海外農業巨頭,其大型食品公司控制著拉美地區的熱帶作物生產和出口,近來又在巴西、墨西哥、菲律賓等地種植玉米開展生物能源項目。日本在1917年就成立了專門協調海外農業活動的機構,在海外擁有1200萬公頃農田,相當於國內農田面積的3倍。韓國30萬公頃海外農田是國內耕地的1/6,沙特等國家也正在進行海外“種地”計畫。中國對非農業援助較多,但經濟收益不明顯,有些項目甚至連年虧損,這不僅有企業自身經營水平的原因,也有中國缺乏海外“種地”國家戰略的深層次原因。

專家建議,政府應從糧食安全戰略高度支持農業企業走出去項目,通過提供優惠貸款或買方信貸等方式支持企業;有關部門應制定農業合作具體規劃,指導企業到海外投資農業,減少盲目性和投資風險。對已經在從事海外農業的企業,政府應積極為企業服務,協調當地政府和企業的合作關係;農業企業應靈活採取將大片土地分租給當地人種植、嘗試種熱帶經濟作物等方式,通過擴大規模降低成本、進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等方式創造更多效益。

中國無海外屯田計畫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官員就 《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舉行新聞發布會表示,中國的糧食自給率要穩定在95%以上,並將新增1000億斤的糧食生產能力,但中國不會靠“海外屯田”來保障糧食安全。這是中國首次制定中長期糧食安全計畫。

近年來,西方媒體傳言中國靠大量進口或 “海外屯田”來保障糧食安全。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中國的糧食安全立足自身,中國沒有“海外屯田”計畫。他說,中國還把明年的糧食出口列為一個重要的工作,明確提出要通過各方面的努力來保持中國的出口有一個穩定的增長。

一些開發中國家擔心,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外匯儲備充分,糧食一旦不足,中國購買國際市場糧食將導致國際糧價飆升,造成開發中國家買不起糧食。中國農業科學院尹昌斌博士表示,中國糧食供給的彈性很大,一旦糧價上升,國家將採取一整套措施,糧農生產積極性就會提高,產量就會隨之提高。他說,目前中國糧食出口主要是調劑糧食餘缺,沒有大規模出口規劃。尹昌斌表示,中國要首先關注自己的糧食安全,中國糧食安全了,國際糧食市場就踏實了,這就是中國對世界糧食安全的最大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