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概述
《滕家橋舍田碑》被砌嵌在永嘉縣烏牛鎮碼道村永樂道院三官殿門口的牆上,碑呈長方形,青石質,寬82厘米,高165厘米,碑名《滕家橋舍田碑》,傅傳撰,孫鏘鳴書,清光緒乙酉(1885)春三月立。
其碑文所記清光緒年間樂清、永嘉交界處村民舍田修橋之事,據碑文記載,永嘉三十六都象鋪,又名上浦,即唐代孟浩然《上浦館逢張八子容》詩說的“上浦”所在處。滕家橋即為浦上橫跨著的一座橋。碑文引《樂清縣誌》記載,此橋是明朝溫州太守鄧淮發起建造,《溫州府志》因襲了《縣誌》的記載,但碑文又引鄉里故老相傳,另說是鄉里滕姓的人所建造。
歷史背景
據記載,當年滕家橋曲折向東面延伸,“凡十二間,兩旁每間闊一丈,中一間闊二丈余,長一百餘步,以木為柱,植水底依土而立”,河裡淤泥鬆軟,於是“累石以壯其趾”,“柱皆平列,上置板,牽搭而成”,由於橋面用木板牽搭而成,兩邊也沒有相關的物件加以鞏固,很不穩當,沒有颳風也搖搖晃晃的。橋上有人經過的時候,稍有一點不留心,就會失足掉到河裡去。另外,此浦是當地各條溪流匯合的地方,有很多來往的船隻經過橋下,一旦發生碰撞事件,村裡的人就氣勢洶洶而來,大聲責怪船家把橋撞壞了,並阻攔失事船隻,百般刁難,一定要賠償他們所索要的數額才肯作罷,而且險情時有發生,怒濤奔涌激進,經常把橋衝垮。一年之中幾乎每個月都要進行維修。
舍田修橋
樂清南湖人、貢生葉二如(名錫金,字二如,後移居溫州市區敬亭里)一日經過此處,得知情況,慷慨好義,買下鄉里民田十二畝,田租收入全部做為修橋的費用,並動員他的親友葉國欽、金毓藻、方麒元、吳方豪等各捐田,足成二十畝,讓這些田地的租金收入永久作為修橋費用。從此以後,橋面木板舊了,就用新的木板加寬,柱子舊了,就用新柱子加厚加大,隨時修理。所需的費用,也有田租上交儲存。來往經過的船隻,偶爾有碰壞橋樑橋柱的,輕罰以示懲戒,再沒有以前那種蠻橫勒索的情況發生。
鐫碑傳世
據碑文記載,傅傳曾參與修撰《樂清縣誌》,當時還把這件修橋善事收錄在《樂清縣誌》里,由於還是葉二如四個兒子的老師,他應鄉民委託撰寫碑文,由任大駿篆額,以流傳後世。而從碑文落款可知,任大駿的功名為優廩貢生。
傅傳,字省三,清永嘉廩貢生。孫鏘鳴,眾所周知為晚清大儒孫詒讓的叔叔,道光年間進士,翰林院侍讀學士,溫籍名臣。
《滕家橋舍田碑》原立於碼道村東面的永清橋旁邊,永清橋於抗戰時期被日軍所毀,鄉人就把此碑移至永樂道院三官殿里。此碑是研究當時永嘉烏牛的民風風俗和晚清書法家孫鏘鳴、任大駿等人書法的一份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