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溫補學派
繼河間(劉完素)、丹溪(朱丹溪)之學廣為傳播之後,明代時醫用藥每多偏執於苦寒,常損傷脾胃,克伐真陽,又形成了新的寒涼時弊。鑒於此,以薛己為先導的一些醫家...
形成背景 代表醫家介紹 溫補名方 -
天王補心丹
天王補心丹是常用中成藥。其方劑來源於元朝的《世醫得效方》一書。此方由生地、人參、元參、天冬、麥冬、丹參、當歸、黨參、茯苓、石菖蒲、遠志、五味子、酸棗仁、...
簡介 配伍特點 使用注意 鑑別 功效 -
理血
理血凡能調理血分,治療血分病證的藥物,稱為理血藥,以理血藥物為主組成的方劑,稱為理血方。血分疾病包含血虛、血熱、血瘀、出血等四個方面的症證,治療時血虛宜...
概念 桃核承氣湯 血府逐瘀湯 補陽還五湯 復元活血湯 -
脫血
脫血,病證名。血液脫失之證。又稱血脫。《素問·平人氣象論》:“臂多青脈,曰脫血。”“安臥脈盛,謂之脫血。”《類經·色脈類》:“血脫則氣去,氣去則寒凝,凝...
概述 古醫書中的描寫 治療方法 -
補心丹
天王補心丹主要由丹參25g,當歸50g,石菖蒲25g,黨參25g,茯苓25g,五味子50g,麥冬50g,天冬50g,地黃200g,玄參25g,遠志(制)...
簡介 功效 用法 方解 歷史考證 -
百損丸
百損丸,中醫方劑名。出自《蒲輔周醫療經驗》。具有滋補肝腎,強壯筋骨,活血祛瘀,通經絡,續斷傷,補骨髓之功效。主治跌打損傷,不論內傷臟腑,外傷筋骨,以及勞...
組成 用法用量 功用 主治 方義 -
大黃蜇蟲丸
大黃蟄蟲丸,又名大黃蟅蟲丸或大黃(庶蟲)蟲丸。系漢代著名醫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之名方,被歷版藥典所載。本方劑的主藥組成中的草木藥:熟大黃、桃仁、乾漆等...
藥品信息 概述 中成藥 方劑 各家論述 -
補法
治療學術語。系八法之一。又稱補益、補養、補虛。指用補益藥物補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改善衰弱狀態,治療各種虛證的方法。虛證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之不同,補...
簡介 分類 注意事項 -
內補湯
內補湯的成分是由乾地黃4兩,升麻1兩,當歸1兩,人參1兩,生薑5兩(切),麥門冬(去心)3兩,芍藥3兩,大棗20枚(擘),遠志(去心)2兩,茯苓2兩,大...
治陰虛發熱 解毒消腫 清肌退熱 處方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