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

滇越

“滇越”最早出現在《史記·大宛列傳》中。漢武帝曾派使者從蜀地(四川)出發、尋找民間通往印度的商道,在尋找民間商道途中被野蠻部落阻攔無法前行,但了解到一個叫“滇越”的國家。這個事件被司馬遷按照漢朝使臣的報告記錄在《史記》中。 《史記·大宛列傳》載:“昆明之屬無君長,善盜寇,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然聞其西千餘里,有乘象國曰‘滇越’。”大概意思是:昆明之類的種族沒有君長,善於搶劫偷盜,殺死和搶掠漢朝使者,漢朝使者終究沒能通過昆明人的地盤。但聽說了以西千餘里的地方有個騎大象的國度,名叫“滇越”。

基本信息

“滇”的含義

“滇(diān)”是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的一個種族名稱。滇人所生活的國家被稱作“滇國”(今雲南東部),滇國境內最大的湖泊被稱作“滇池”(今雲南昆明)。

《史記·西南夷列傳》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滇王者,其眾數萬人”。 明確了“滇”是一個種族、一個部族,“滇國”、“滇池”均由“滇”這個種族擴展開。

“越”的含義

“越”有多種釋義,可以用作動詞、名詞、副詞、助詞等。

“越”用作動詞時,指超過、超出,或指超過某個範圍的行為、超過某個地區的遠方。如:超越、越過、越冬、越級、越軌、越權、越境、越位、越獄、 越俎代庖等。

“越”用作名詞時,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商周時期的越國人,越國人活動範圍在淮河以南的長江下游地區,包括今浙江中部及北部、江蘇中部及南部、安徽東部等;二是指秦漢時期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所有的民族或種族,因種類繁多而泛稱為“百越”,包括今江蘇中部及南部、安徽東部及南部、湖北東南部、湖南東部、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越南等。

“越”用作副詞時,如“越演越烈”等。

“越”用作助詞時,如《廣韻》中:“越,於也。於也。”等。

“滇越”的含義

“滇越”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其中記載了漢朝使者出滇國尋找通往印度的商路,因昆明人的阻攔無法繼續向前的事。即“昆明之屬無君長,善盜寇,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然聞其西千餘里,有乘象國,曰滇越。”大概意思是:昆明之類的種族沒有君長,善於搶劫偷盜,殺死和搶掠漢朝使者,漢朝使者終究沒能通過昆明人的地盤。出使滇國的漢使從滇王那裡了解到滇國以西千里的地方有個善騎大象的國度,名叫“滇越”。

“滇”的意思肯定是滇國或滇人,如果“越”是動詞,“滇越”的意思就是“超過滇國的遠方”,如果“越”是名詞,“滇越”的意思就是“漢朝南方、滇國以外的民族”。也就是說,“滇越”或指一個地區,或指一個民族。

《史記·大宛列傳》中已經明確了“滇越”是在滇國(今滇池周邊)以西一千多里的地方,根據云南高原當時的山路交通狀況推測,以西一千多里應該在瀾滄江以西、怒江以東地區。那時候,這個區域是傣族聯盟國家“勐達光”的中心邦國是“勐掌”。那么,“滇越”就是指傣族聯盟國家“勐達光”的中心邦國“勐掌”,而傣語的“勐”意為“地方、國家”,“掌”意為“象”,“勐掌”即“象之地”或“象之邦”,與司馬遷所說的“乘象國”之意相差不遠。

公元前109年,漢朝占領滇國後,圍剿滇國以西的“昆明”、“嶲”等部族,進入洱海以西的傣族聯盟國家“勐達光”、與傣族先民有了直接的接觸。“勐達光”是以“勐掌”為中心、由77個“勐”(國)組成的聯盟國家,“勐掌”君王亦是“勐達光”所有“勐”的共主,“勐達光”所屬各“勐”君王稱“勐掌”君王為“AiLong”、即“大哥”之意,漢朝將“AiLong”音譯為“哀牢”,“勐達光”也由此翻譯為“哀牢國”。此後,“滇越”這一稱呼不再出現於任何史籍。

“滇越”與“百越”的關係

“滇越”是漢朝使臣尋找蜀地(四川)通往身毒(印度)民間商道途中聽說的國家民族,被司馬遷記入《史記》中;“百越”是秦漢時期中原人對其南方所有民族的泛稱,並不是一個民族或一個族群;當時的“滇越”並不在中原人泛稱的“百越”範圍內,“滇越”與“百越”不存在任何關係。

近代學者將“滇越”歸為“百越”一類的民族,僅僅是主觀猜測,並無實質性的依據。秦漢時期,中原人將其南方的民族泛稱為“越”、因種類繁多也稱“百越”或“諸越”;那個時代的司馬遷,或許也會在潛意識裡將南方未知民族歸入“百越”一類;但《越史叢考》等關於“百越”的書籍,均不認為“滇越”與“百越”有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