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形態特徵
滁菊株高80—90cm,主莖直徑0.5—0.9cm,呈紫綠色,生長期需2—3次分枝,第一次分枝時長約20—30cm,頭狀花序。全生育期約10個月,每年2月中下旬萌發,10月底採收。單株著花約110—220朵,有效花約80—150朵。花盤直徑4—5cm,花蕊直徑l.0一1.5cm,金黃色,花瓣135—138片、玉白色,單片長1.5—1.7cm,寬0.2—0.4cm,百朵鮮花重約80—110克。
藥用價值
滁菊名列中國“四大藥菊”之首,安徽省四大著名道地藥材,可消熱解毒、舒筋活血,護肝明目,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對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療效顯著。近年研究發現滁菊對SRAS病毒、癌症(尤其是肝癌)等有良好的預防作用,對糖尿病有明顯的治療作用。清朝光緒元年被朝廷納為貢品,故有“滁州貢菊”之稱。1862年《本草綱目》云:“滁州菊,單瓣色白,味甘為上。”近代更受到我國中醫、中藥行業的重視,《中華藥典》、《中藥志》、《中藥大辭典》、《中國植物志》、《本草綱目》等數十種國家權威刊物都對滁菊進行了深入研究和高度評價。原中科院學部委員葉桔泉先生在《現代實用中藥》。
產地環境
滁菊對氣候的適應性較強 ,喜溫暖環境 ,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20 ℃左右。耐寒冷 ,花期能忍受 - 4 ℃。稍耐旱,怕水澇。花期過於乾旱 ,影響開花。土壤濕度過大 ,易爛根。在氣候溫和、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下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 ,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如油沙土最為適宜栽種。黏土地、低洼地、鹽鹼地不宜栽培。滁菊不宜連作 ,連作病蟲害多, 產量低。冬季地上部枯萎 ,以根莖在土中越冬。第二年春季隨氣溫逐漸升高 ,萌芽出土 ,生長較快 ,至 4 月中旬,新枝成叢,高度可達 20~30 cm 。9 月下旬孕蕾,10 月中下旬開始開花,開花期可延續 1 個月以上。
歷史淵源
滁菊屬安徽省四大著名道地藥材,名列中國四大藥菊之首。屬藥、茶兩用佳品。清朝光緒年間《滁州志》曾記載“甘菊產大柳(今南譙區大柳鎮)者佳謂勝於杭產而不可多得”。早在北宋年間,當地人們就用滁菊做糕點食用,泡滁菊酒消毒祛火。每有親友相聚、賓朋相逢多以滁菊款待和饋贈。歐陽修的前任滁州太守王禹偁在其《甘菊冷淘》中對滁菊入饌曾作過精彩描述:“經年厭梁肉,頗覺道乏渾。孟春奉齋戒,敕廚唯素餐。”清朝光緒元年被朝廷納為貢品,故有“滁州貢菊”之稱。1862年《本草綱目》云:“滁州菊,單瓣色白,味甘為上。”更受到中國中醫、中藥行業的重視,《中華藥典》、《中藥志》、《中藥大辭典》、《中國植物志》、《本草綱目》等數十種國家權威刊物都對滁菊進行了深入研究和高度評價。原中科院學部委員葉桔泉先生在《現代實用中藥》一書中對菊花評價到“安徽滁州產者味最清涼,不苦不甘,白菊中以為最良,浙江杭州產次之”。1957年中國《中藥通報》評價到:“中醫界公認滁菊為中國四大名菊中品質最優。”
生產情況
滁菊截至2008年,滁菊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滁州種植面積達6000多畝,比2007年多1000多畝,產量從2007年的20萬公斤增加到30萬公斤,比2007年人均增加200元。2015年,滁州滁菊生產基地面積5萬畝,加工鮮花2萬噸,實現產值5億元以上,為農民增收2億元。
所獲榮譽
2002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金玉牌滁菊2002年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004年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2005年獲國家"星火計畫"金獎產品、國家綠色食品,2006年獲安徽省十大名牌農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安徽省優秀旅遊產品,2006年11月9日作為特供產品進入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2008年7月通過食品質量安全QS認證,2009年獲安徽省著名商標,並獲得四項國家設計專利和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獲第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
地理標誌
滁菊保護範圍以安徽省滁州市人民政府《關於申報滁菊原產地保護的請示》(滁政〔2002年〕104號)。
保護範圍
包括滁州市南譙區全境的8個鄉鎮和全椒縣復興、馬廠、石沛、周崗、西王、管壩等6個鄉鎮,總計14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收穫加工收穫滁菊在 10 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穫。採花標準,花盛開 ,花瓣平直 ,有 80 %的花心散開,花色潔白。採收一般選晴天露水乾後或午後進行。可分 3~4 次採摘完。採收下來的,要攤開晾放,不可堆積。4. 2 加工 滁菊加工即是乾燥。乾燥方法 ,有曬乾、烘乾、微波殺青等。也可送中藥飲片廠加工。如天氣好 ,以自然曬乾為佳 ,出曬 10~15 個太陽即可。4. 3 質量 合格品為花色白 ,無枝桿 ,無碎葉,無蟲蛀,無霉變。佳品為花序完整 ,不散瓣 ,色鮮 ,質柔 ,氣味清香。
專用標誌使用
滁菊自然屬性,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核,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同時經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獲準使用滁菊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