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甘微溫,歸脾肺經,能補氣昇陽益氣固表,為補氣要藥。張海峰教授臨床善用黃芪,且用量頗大,隨配伍藥物不同,其套用範圍不斷擴大。今將其臨床常用且較有特色的幾點介紹如下。
1黃芪配肉桂治胃下垂資料來源:醫學教育網
胃下垂多見於體形瘦長之人,一般症狀常有進食後脘腹脹滿,行走站立時更甚,臥床則舒,胃中漉漉有聲,噁心,噯氣,大便或結或溏、眩暈、心悸,四肢乏力或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弦或弱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中醫辨證屬中氣下陷和陽虛停飲之證。《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篇有“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渭之痰飲”的論述。張老喜用補氣升提法合溫陽滌飲法治療,以黃芪配肉桂為主藥,常加白朮、茯苓、澤瀉、枳殼、升麻、神曲等藥,久服有效,可製成丸散劑長期服用。張老以黃芪、肉桂為主藥,即取補中益氣丸合苓桂術甘湯之意。張老用苓桂術甘湯時,多以肉桂代桂枝,所以,用苓桂術甘湯送服補中益氣丸亦可。單用補氣升提法或單用溫陽滌飲法治療則效果較差。
2黃芪配柴胡治長期低熱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某些原因不明的發熱,病程較長,體溫一般在38℃以下,此多屬非感染性發熱,所以用抗生素治療無效。症狀可見:少氣懶言,神倦乏力,時或口乾,納減,大便軟溏,舌淡苔黃,脈虛或虛數等。服養陰清熱藥無效或熱反加甚,此即李東垣所說的“陰火”。張老多以甘溫除熱法治療,取東垣昇陽益胃湯之意。以黃芪配柴胡為主藥,柴胡本可退熱,但治此類發熱,不配黃芪則少效,常加葛根、陳皮、鬱金、蒼朮、白朮、當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