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溫疫論》
1641年山東、浙江等省疫病流行,醫者以傷寒治法無效,枉死頗多。吳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溫疫,系感染“異氣”(又名雜氣或戾氣)所致,病由口鼻而入。對瘟疫病因...
作者簡介 簡介 內容介紹 吳有性與《溫疫論》 治法初探 -
溫疫
名稱又稱“瘟疫”。是感受疫癘之邪而發生的多種急性傳染病的統稱。
溫疫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疫毒
疫毒在《素問·刺法論》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說明疫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或傳染性。明·吳有性的《溫疫論》明確指出:“瘟疫之為病...
-
疫毒痢病
以發病急驟,腹痛劇烈,里急後重,下痢膿血,伴壯熱口渴等為主要證候。 濕熱疫毒之邪壅滯腸道,燔灼氣血,為疫痢的主要病機。 疫毒痢病的辨證論治疫毒蘊結胃腸型...
-
溫疫發斑
溫疫發斑,病證名。即溫毒發斑、時疫發斑、時氣發斑。
介紹 相關內容 -
疫毒痢
中毒型痢疾是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危重型。中醫稱為“疫毒痢”。起病急驟,突發高熱、病情嚴重,迅速惡化並出現驚厥、昏迷和休克。本型多見於2—7歲兒童,病死率高。...
流行病學 疾病病因 發病機制 病理生理 症狀體徵 -
小兒疫毒痢
小兒疫毒痢,是因感受濕熱疫毒,積滯腸腑,熱毒熾盛而致突然發病,高熱,昏迷,驚厥,便下膿血(或無)為主要表現的傳染性疾病。
-
溫疫析疑
《溫疫析疑》,溫病著作。清·唐毓厚撰。刊於1878年。現存稿本、初刻本。
名稱 介紹 -
溫病學
溫病學是研究溫病的發生髮展規律及其診治和預防方法的一門臨床學科。也就是認識和防治溫病的學說。是一門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
學科簡介 學科發展 學科任務 學科地位 學習方法 -
小兒疫毒痢病
疫毒痢又稱疫痢、時疫痢,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常發於夏秋季節,以2~7歲兒童為多見。臨床以發病急驟,壯熱、抽搐、昏迷為主要症狀。
簡介 兒童疫毒痢診斷要點 兒童疫毒痢辨證分析 治法 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