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邊鄉

溪邊鄉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西北18.5公里,屬銅盂鎮;人口大概在3000—4000人左右(這只是一個大概的估計,並沒有具體的官方數字),旅外華僑及港、澳、台同胞是本鄉人口的幾倍。是銅盂鎮主要僑鄉之一。溪邊鄉建鄉於明代,因三面環溪,取名溪邊鄉,聚落呈塊狀,住宅多為潮汕傳統住宅:下山虎,四點金,以及富有潮汕特色的平房樓房,和下山虎樓房(當地人稱平房疊樓,和下山虎疊樓)

基本信息

溪邊鄉簡介

溪邊鄉之前以農為主,有耕地58.8公頃以上,主種水稻、甘薯,現在鄉民大多創業致富自己當個小老闆或者到附近工廠和深圳,廣州,以及全國各地打工\做生意;基本上沒有多少人在家務農。
鄉里的熱心人士\僑胞集資興建的國小\幼稚園,神廠(潮汕地區拜神的時候一般都會把村裡的神都請到一個地方,供善男信女奉敬,而這個地方就叫神廠),戲台,以及村道,溪邊鄉村道建設到位,以及有公路連線,交通方面,可以說是十分方便。溪邊鄉居住人口姓氏以及派系

溪邊鄉居住人口姓氏有:翁氏,洪氏,李氏,以及陳氏
其派系分別是:(派系方面只是聽說的,如有失誤遺漏,請指正)
翁氏;根源:據說是從今潮南區峽山鎮義英鄉喬遷過來溪邊鄉的。始祖:不詳(請知道的有關人士補充),祠堂:鄉里有全翁氏公用祖祠一個,房腳祠(分支\私人祠)大概是五個左右。
洪氏;根源:據說是從潮陽區銅盂鎮岐北鄉喬遷而來,始祖:唐朝貞元十二年潮州刺史洪圭,溪邊開基始祖:不詳(請知道的相關人士補充)祠堂:鄉里沒有,但是溪邊的洪氏的祖先無論入祠還是祭拜,都是位於潮陽區銅盂鎮靈山寺旁的洪氏祖祠。
李氏:根源:不詳(請知道的相關人士補充),始祖:不詳(請知道的相關人士補充),祠堂:鄉里一個(鄉里李氏與隔壁深嶺村李氏共用),聽說深嶺村的李氏是由溪邊鄉喬遷而去的。
陳氏:根源:不詳(請知道的相關人士補充),始祖:不詳(請知道的相關人士補充),祠堂:鄉里沒有
一個關於溪邊鄉姓氏的神話傳說:翁(鷹)啄李(李子)
話說,溪邊的李氏是因為溪邊的翁氏才遷居深嶺鄉的,因為翁字在潮汕姓氏的讀音和鷹字的潮汕的讀音是一樣的,所以把翁氏理解為老鷹,把李氏理解為李子,老鷹吃李子,所以溪邊鄉的李氏怕被翁氏給吃了,所以就逃跑了.......

溪邊一般的文娛活動

溪邊鄉一般的文娛活動,分別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七鬧元宵,賽龍舟,還有拜神....
正月十五晚,溪邊鄉迎老爺(三山國王)巡城(在鄉里的大街小巷遊行),場面熱鬧非凡,天空煙花閃爍......其熱鬧景象根本就無法用文字來形容,有機會的話,愛熱鬧的同胞們你們可以親自到溪邊鄉去體驗一下熱鬧氣氛.....
正月十七晚,溪邊鄉迎伯公(福德老爺)巡城,其場面之熱鬧基本上和正月十五無異
賽龍舟:溪邊鄉一般是在農曆五月下旬,在六月初六(媽祖的生日之前完成賽龍舟的),溪邊賽4條龍舟,每條龍舟都是按照生肖來分派運動健兒的,它們的名字分別是;辰子申(鼠龍猴),巳酉醜(牛蛇雞),寅午戌(虎馬狗),亥卯未(兔羊豬),據鄉的長輩講,四條龍舟他們代表著不同的運氣,看那條龍舟力拔頭籌就知道今年整個鄉里是否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了,到了龍舟奪標的那天,參賽的運動健兒,憤永爭先,在岸上觀看的人們激情高昂,他們歡呼著,吶喊著,都在為運動員們打氣,激動........有機會的話,全國的同胞們可以親臨現場看一下溪邊鄉傳統的潮汕龍舟大賽.....
拜神;;溪邊鄉年底的拜神異常熱鬧,有潮汕傳統的英歌舞,大鑼鼓,擔蒲籃,美女扛大旗,國小的儀仗隊.......場面是全年文娛活動中最精彩的,同樣也歡迎全國的朋友,有機會的話到現場觀看,真的是熱鬧非凡........

歲月拾遺

陳家祠的潮州金漆木雕—保存過程記趣
本文轉自潮汕民藝網
1987年8月25日,汕頭日報刊登一篇關於“廣州陳家祠陳列的潮州金漆木雕神龕和神亭”的文章,內中提到潮陽銅盂鎮溪邊村翁氏世和祖祠神龕也陳列於陳家祠,見後心頭一亮,啊!幾十年來我所要知道的,溪邊村翁振生昌祠堂中三個精美木雕神龕,原來它的歸宿是在廣州市陳家祠。
我為什麼對“世和祖祠神龕”有這樣的感情呢?它既不是祖宗的產業,也不是在創造該藝術品時,我有付出勞動,主要是當時我對該藝術品能完好保存下來,很是費過一番心思。1952年全省展開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我當時在潮陽縣第七區(銅盂鎮)溪邊鄉,任土改隊小組長。在土改進入分配房屋階段,因溪邊村是僑鄉,根據當時的土改政策,作為大華僑翁振生昌的房屋,除部分留給家人居住外,其餘全部沒收分給農民,而祠堂也是沒收之列。在規劃分房時,因溪邊村沒收房屋較多,還抽出部分照顧鄰村(方港村)農民分配。該村祠堂也較多,除辦學校所需外,有的也作為民兵部辦公之用。而翁振生昌的私人祠堂現為公物,沒有規劃在分配方案中。結果房屋分配後的第二天,有幾個按編號分不到房屋的農民,提出將該祠堂分給他們,作為放稻草之用。
農民提出這個問題時,我內心覺得有點奇怪。我帶著這個不解的心情,問該村幹部,為什麼會出現農民要求分配祠堂的情況,並與村幹部研究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在討論中,有的幹部指出,幾個農民要求分配祠堂不是他的目的,主要是看好整個祠堂木雕藝術品和貼金。
經村幹部的提醒,我才意識到這是一個難以處理的問題。若把祠堂分配給農民,農民可能會把所有藝術品廢掉,洗出金鉑。怎么辦?正在左右為難之時,有幹部提出,現在溪邊、深嶺、方港三個自然村已合成一個鄉,土改結束後要建立鄉政府,溪邊是主村,鄉政府一定設在主村,將祠堂留作建立鄉政府之用,是最好的辦法。
經村幹部這么一提,我覺得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便積極請示區委領導將翁振生昌的祠堂留作建立鄉政府之用。
後來,“世和祖祠神龕”陳列於廣州陳家祠展覽,我不知道。1955年我調縣工作後,曾碰到溪邊村的幹部,問及落實華僑政策後,翁振生昌祠堂中三個神龕下落情況。幹部說土改後不久,被縣日雜公司廢品收購站收取後上繳北京文物館展覽。我聽後認為,既被政府收購上繳,一定得到保存,內心覺得土改時,能盡力把該藝術品保存下來,也算有點價值,後來看到汕頭日報才知道是在陳家祠,好像心頭一塊石頭落地。
本人年已近八旬,現將此土改時保存“世和祖祠”金漆木雕保存過程記錄下來,也可作為歷史的見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