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靈歌

魯迅先生於1931年紅軍第一次反“圍剿”勝利之後所作。周振甫先生認為,前四句歌頌紅色革命根據地,後四句揭露國民黨反動統治區的黑暗、蕭條、冷落、腐敗。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湘靈歌

創作時間:一九三一年

作者:魯迅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湘靈歌①

昔聞湘水碧如染②,今聞湘水胭脂痕③。

湘靈妝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窺彤雲④。

高丘寂寞竦中夜⑤,芳荃零落無餘春。

鼓完瑤瑟人不聞⑥,太平成象盈秋門⑦。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作於一九三一年三月五日。湘靈:湘水的女神。

②碧如染:湘水碧得像用顏料染出來似的。

③脂胭痕:像抹過胭脂一樣顯出紅色。

④皎、皓:都是潔白的意思。窺:看。彤:紅色。

⑤高丘:戰國時楚國的山名。屈原在《離騷》里用高丘指代楚國。這裡用來指祖國。竦中夜:在夜半感到冷氣逼人。這一句是說春天已經過去,芳荃零落無餘。

⑥瑤瑟:精美的瑟,瑟是一種樂器。這一句是取唐朝錢起《湘靈鼓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詩意。

⑦太平成象:《通鑑·唐紀六十》記載,唐文宗問宰相牛僧儒:“天下何時當太平?”牛僧儒答:“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亦謂小康。”意思是說所謂太平,並沒有具體的現象,當時的那種情況也就算可以了。這裡反用這個典故來諷刺國民黨政府粉飾太平。盈:充滿了。秋門:古都洛陽的西門。這裡是用來指國民黨的老巢南京。

作品譯文

從前聽人讚美湘江的流水,

明淨秀麗有如碧綠的綢緞;

現在欣聞湘江邊紅旗如林,

映照得湘水宛如胭脂紅遍;

湘靈聽到紅軍勝利的喜訊,

拭淨淚水忙上樓梳妝打扮;

滿面春風盡情地唱呀跳呀,

朝著東方的紅霞引頸探看。

國統區里死一樣冷靜沉寂,

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

革命志士如花木橫遭摧折,

早就沒有了春意只有嚴寒。

祝大捷紅色區城鑼鼓喧天,

反動派故作不聞只顧酒酣;

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

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調重彈。

作品賞析

紅軍第一次反“圍剿”勝利之後,魯迅寫了一首五律《無題·大野多鉤棘》)來揭露國民黨政權的腐敗;同時又寫了這首《湘靈歌》來歌頌黨領導下的紅色革命根據地。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黨和毛澤東的領導下,湘江兩岸曾經掀起了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的農民運動;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又領導了著名的秋收起義;接著就在湘贛邊界羅霄山脈的中段——井岡山創立了紅色革命根據地。井岡山上,湘江兩岸,是中國革命的搖籃。魯迅在他的詩歌中曾不止一次借湘水來歌頌毛澤東領導的紅色革命根據地,表現了魯迅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

“今聞湘水胭脂痕”,湘水有胭脂痕,是指紅色根據地的美好。魯迅在《野草·好的故事》中曾經描繪一個“美麗、幽雅、有趣”的境界:“水中的青天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河邊枯柳樹下的幾株瘦削的一文紅,該是村女種的罷。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裡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縷縷的胭脂水。”“昔聞湘水碧如染,今聞湘水胭脂痕。”湘江流域,羅霄山脈一帶,從前就是綠水青青,山河壯麗,後來“紅旗捲起農奴戟”,建立了紅色革命根據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湘水如胭脂一樣紅艷美麗,那就是山上山下的紅旗、紅纓槍映在水裡的倒影。在美好的紅色根據地里,連昔日悽苦的湘靈也變得心情愉快起來,梳妝打扮,把湘水當作鏡子照。她映在水中的美麗的倒影,好像從紅雲中窺望人間的明媚皎潔的月亮。作者用了這么美的詩句,這么美的形象來描繪和歌頌黨和毛澤東領導下的紅軍革命根據地,表現了作者對革命根據地的無限嚮往。

與這種生動、美好的境界形成強烈對照的,是國民黨統治區的黑暗、蕭條、冷落、腐敗。在國民黨的黑暗統治下,長夜漫漫,萬籟俱寂,革命戰士遭到殺害,有如芳草零落,沒有一點春天的氣息。反動政府對人民封鎖了他們“圍剿”失敗和革命根據地反“圍剿”勝利的訊息,拚命粉飾太平。

全詩愛憎分明,對比強烈。激盪的湘水與寂寞的高丘,鮮艷的紅雲與漆黑的寒夜,皎美的湘靈與零落的芳荃,互相反襯,層層加深。這首詩的格調,尤其是前四句描繪和歌頌紅色革命根據地的那種明快和優美的境界,在魯迅詩作中是比較特殊的。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赴日本留學,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此外,還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並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蒐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作品被編為《魯迅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