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建築
江西省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VI-973
簡介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又稱“湘鄂贛蘇區”。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界地區。1928年7月,彭德懷、滕代遠等領導平江起義,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開闢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1931年成立中共湘鄂贛省委和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1932年,湘鄂贛軍區成立,紅軍和地方部隊發展到一萬六千人。1933年9月起,根據地在國民黨軍的反覆圍攻下遭受嚴重損失,至1934年8月,大部被占領。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剩下的少數紅軍和游擊隊在當地繼續堅持游擊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之一。位於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界地區。亦稱湘鄂贛蘇區。1927年9月及其以後,湘鄂贛邊界10多個縣的農民舉行起義,組成幾支游擊隊,從此開始了湘鄂贛邊地區的游擊戰爭。1928年7月,平江起義成立的紅軍第5軍和平江縣蘇維埃政府,推動了這一地區革命鬥爭的發展。11月,紅5軍主力轉往井岡山後,留下的一部紅軍編為紅軍支隊在湘鄂贛邊界地區堅持游擊戰爭,發動民眾,建立農村蘇維埃政權。1929年9月,根據中共湘鄂贛特別委員會決定,紅軍支隊編入由湘贛邊轉戰到湘鄂贛邊地區的紅5軍。之後,紅軍分兵展開活動,打擊國民黨地方武裝,擴大根據地。至1930年6月,湘東北的平江、瀏陽,贛西北的修水、銅鼓、萬載,以及鄂東南的大冶、陽新、通山、通城、崇陽這一廣大地區內,除部分城鎮外,都已成為革命根據地。1931年7月,中共湘鄂贛省委組成,李宗白任書記;10月,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組成,賴汝樵任主席。根據地在反對國民黨軍“清剿”、“圍剿”的鬥爭中,得到了發展。從1933年9月開始,紅軍和地方武裝在國民黨軍的反覆圍攻下,遭受嚴重損失,至1934年8月,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大部被國民黨軍占領。紅軍及游擊隊在湘鄂贛邊界地區,繼續堅持游擊戰爭。
舊址群保護
宜春市萬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近日,由江西省文物保護院經過近一年的測繪,制訂的萬載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群保護規劃已順利完成初稿。7月16日,萬載縣委、縣政府召開了此保護規劃意見徵求會。萬載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群主要由中共湘鄂贛省委舊址、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分校舊址、中共湘鄂贛省委《紅旗》報社舊址等在內的一整套完整的組織機構舊址30多處組成,建築面積達12萬多平方米。
1932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鄂贛省委省政府由修水縣遷入萬載小源(現仙源鄉),領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境地區三十多個縣蘇維埃政府工作。小源成為當時三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有“東方小莫斯科”之稱。1934年初,國民黨重兵圍攻小源,省蘇機關撤出,向銅鼓一帶轉移。目前,該舊址群保持完好,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是宜春知名的紅色旅遊景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