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介紹
湖州市清泉武術學校作為一所以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為特色的學校,為與國際交流與合作贏得了廣闊的空間,學校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名牌學校進行了多項交流,並建立校際間的合作關係。海內外多家媒體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包括英國BBC、日本NHK以及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浙江日報等,多視角對清泉學校的成功而有特色的教育進行了客觀、詳盡的報導。並稱為“清泉武校現象”。
地理位置
湖州清泉武術學校位於江南歷史名城,浙江省長興縣——太湖西岸的蘭香山風景區。縱橫交錯的104國道、高速公路、黃金水道等使學校成為杭州、上海、南京、安徽等省市的交匯處。
所獲榮譽
學校建校10年來分別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民辦學校”、“浙江省體育訓練先進集體”、“全國十大武術名校”和“首屆“全國民辦教育十大傑岀人物”提名獎等榮譽。
教育特色
教育特色是把中華武術系統合理地引入課堂教育,通過武術技術的教習作為道德修養的手段,在教學上針對學生天性好動的特點,採用動靜結合、文武搭配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才智,使學校的教學效果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清泉總校的辦學目標是:讓受教育者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創新、學會強身。這四個學會是現代社會對人的必然要求。連續五年清泉總校學生的高考上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先後有數百名學生在省級、國家級和國際性的武術、散打、跆拳道等比賽中獲獎,共獲9項團體冠軍,奪得金、銀、銅牌100多枚,、金杯11座。共有300多人次獲得學生個人獎項。
創新教育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家各戶的生活水平都在逐漸提高。正因為生活上的優越條件和過分照顧的環境,滋生了中小學生的嬌生慣養;家長的溺愛,缺少理智的教育是學生不良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的溫床。這猶如在學生的學習路上,設定了一道無形的屏障,繼而出現了“學生厭學”、“低效教學”的現象,而且這類現象較為普遍。針對存在的這些狀況,我們進行了教育創新的探索和實踐。
背景概述
教學研究的結果發現,直接影響中小學生學習適應的各項因素,如知識經驗水平、智商、學習環境、學習條件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等並非主要因素。其突出因素是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學習毅力”和“學習動機”等動力因素。在實踐教學中,當前中國小普遍存在著“學生厭學”、“低效教學”的現象,溯其本質,不僅在於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應包括全方位的監控和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因此,學生學習的動力因素和對教學的調節、監控及創新也就成為我們探究的必然。
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認為,“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因此,教育只有通過學生身心發展的內部因素才能起作用。學生在接受外部影響的同時,主動挖掘自己的內在潛力,促進以創新為核心的多方面素質的養成與提高,才能不斷地增強自身的活動。事實上,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需要經過學生主體內部精神生產的內化過程,當學生內化自己的需要後,切實內化於自身的知識體系之中,這才能成為受教育者成長的營養。然而學生主動接受的心理狀況,雖然取決於自身的內在因素,但教師的觸發、引導、培養的外部作用正是促使內在因素改變的重要手段。
從浙江省湖州清泉武術學校生源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是天生好動,學習成績相對薄弱,家庭經濟條件又是很優越的學生。進入浙江湖州清泉武術學校後,如果按部就班,一味實施壓抑式的教學和灌輸,很難奏效。甚至會出現厭學、逃學來發泄的現象。鑒於以上的分析,引發了我們的深思,針對學校學生的實際,調整教學策略已勢在必行,這就是根據浙江湖州清泉武術學校特有的現象和現代學生的思想習性,整合教學資源,實施學生體、智兩開發的策略,必須在“動”和“靜”這兩個方面上做文章。
文武結合
文武結合、動靜相濟,是浙江省湖州清泉武術學校早在1994年就提出的,針對生性好動,活潑有餘、靜心不足的學生,萌芽了以文為本,武為文用、以動促靜的教學實施計畫。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豐富內容,不斷完善過程。經過多年的實踐,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性,效果顯現的教學結構模式。動的合理,靜則投入。所謂“動”有教學對象的生性好動,有課堂的實踐活動,有以習武為樂的武學運動等。更有靜中有動:學思結合、師生互動、課餘活動等。所謂“靜”相對於活動而言之,涵蓋課堂文化教學。它需要精力集中靜心思考來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它需要相對安靜,沒有外界的干擾,定位相對固定,不適宜較大的移動。“動”與“靜”是辯證的矛盾統一體,由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規律來決定動與靜的搭配,只動不靜,難於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學生的思想難以集中,乃至會造成放蕩不羈的現象。只求靜而缺乏活動,容易疲勞和壓抑,最終造成精力不集中,也會影響學習效果。把“動”與“靜”穿插和揉合,進行有機匹配和組合,就能發揮學生應有的潛能,這就是我們所研究和實踐的初衷。
首先,在課務安排上,做到動靜統籌,動靜協調。根據浙江省湖州清泉武術學校的特點,以武取動,交叉排課。白天上文化課,晨夕習武為樂,使文化課與武術課交替進行,智力與體力並舉,相得益彰。同時針對生源的不同情況,個性的不同特點,在確定專業上各趨所長,對好動、喜動、多動者,引導到安全防範以及武術與演藝等專業上來,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喜愛和個性能夠滿足張揚和發揮。本著“動”的有度,“靜”之有效的原則,開發“動””校本課程,發揮學校特有的“武術”資源,在發掘健康和發展我校優秀傳統武術基礎上,積極創新適應並有利於各年級學生練習的套路,作為本校學生強身健體的品牌。讓學生在“動”中得到“發泄”,為促進課堂教育效果打下“靜”心“靜”神的基礎。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引入“動”的因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才智,提高學習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有意義問題的設計者,並創造性地運用提問的技巧引導學生開展積極地討論,即讓學生“動”起來。學生是討論的主角,教師給他們的任務是“心動”,即積極參與,勤于思考,善於表達,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毫不掩飾地“公布與眾”。這樣把一般意義上的教學雙邊關係活動改變為多邊關係活動,不僅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相長的規律,而且涉及學生與學生的互學互動關係。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啟發式的指導思想,既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之間的群體教育功能。
第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學生生活習慣的養成要經過反覆實踐才能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機械的重複及頻繁的說教會導致學生的厭倦。靜中寓動,動後求靜,可以樂此不疲,交替循環,更貼近和更符合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也是動靜相濟的完美形式。我校始終遵循探索學生的行為心理變化的規律,在不同的時間段,各有“動”“靜”畫面的景觀,循環輪流,不拘一格。浙江省湖州清泉武術學校每個月都為學生做集體生日活動。歡快、熱烈的氣氛讓學生深深體味到了學校勝似家庭的濃濃溫情。浙江省湖州清泉武術學校設定了十多個興趣小組活動,使有著各種特長的學生能夠在自己喜愛的項目中展示才華,體驗到那份成功的快樂。學校的文藝舞台為孩子們提供了展示各種才藝的機會,唱歌、舞蹈、小品、相聲都成了同學興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與此同時,學校還專門成立了電影晚會不僅吸引住全體學生,又潛移默化的受到一次次深刻的教育和啟示。校園文明監督崗是學生相繼成為監督員的光榮舞台,值日班長和值日寢室長的輪流擔任,為每個學生在不同的崗位施展才華提供了成長的平台。
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靜靜”地、潛移默化地對全體學生產生薰陶作用,感染學生向著文明、高雅、健康、規範的方向發展,促使“動”則有格,“行”之規範,起著循序漸進,促進成長之功效。“太湖之聲”廣播站,天天閃爍著學校學生的文明之光,宣傳窗廊成為激勵、鼓舞學生的陣地。花園式的學校,民族古典的建築風格,濃厚的學文習武氛圍,彈奏著動靜相濟的育人凱歌。
取得的效果
適應和發展是人生兩大基本能力。適應是個人通過不斷做出的身心調整,在現實生活中維持一種良好有效的生存狀態的過程。發展是指個體的成長和才能品質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發生的積極地變化。而動靜相濟的教育創新模式正是促使人的適應和發展能力生成的重要因素。
首先,動靜相濟,能激越學生學習的原動力的持續穩定發展。由於搭配合理,動靜互調,張馳結合,發揮了學生的內在驅動性,影響的持久性及學練的有效性,使學習走上了良性循環之路。
其次,學生的“個性教育”“特色教育”能夠得到充分的張揚,並各有側重。從歷史淵源來看,“學生中心論”是現代意義上的復興,動靜的科學匹配,是把人本主義教育與創新教育進行有機的整合。這是教師教育對學生髮展的主導作用通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來真正得到發揮,無疑提供了積極而有效的土壤和條件。
第三,真正體現了學校的教育是“以文為主,武為特色”,充分發揮武術教育的特點在德育中的作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強化武術訓練,使學生能量從正常渠道發揮,以一種興趣來替代他們的其他不當的行為。“武德”的薰陶,使他們樹立良好的道德習慣。
盤點武術相關學校
武術又稱國術或武藝,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民眾基礎﹐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