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簡介
劇院自1953年建立以來,始終堅持學傳統、學生活、學科學的表演體系等藝術原則和作風,堅持三並舉的原則,形成了深受觀眾喜愛的“省花路子”。如《打銅鑼》、《補鍋》、《三里灣》、《喜脈案》、《桃花汛》、《乾隆判婚》、《鄉里警察》等優秀劇碼,名聞遐爾,多次赴京演出和榮獲工程獎、文蕐獎及梅花獎。受到文化部表彰,在戲劇藝術的白花園中,顯示出其獨有的光彩和魅力。
劇院風采
洞庭煙波,衡岳勝境,孕育出湖湘文化的豐厚底蘊,滋養著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在眾多的湖南地方戲曲中,載歌載舞、通俗易懂、幽默諧趣、長於表現瀟湘風俗民情的湖南花鼓戲格外受到觀眾的青睞,地處湘江之濱,與著名的長沙古城門“天心閣”遙遙相望的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更是擅演湖南花鼓戲的代表性劇院。
劇院始建於一九五三年,至今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光輝歲月,作為湖南省直重點院團,五十年來,經過歷代花鼓戲藝術家的摯著追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博採眾長,闖出了獨具風格的“省花路子”,形成了“省花”流派,在三湘大地上產生了深厚的觀眾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使花鼓戲不僅成為享譽全國的地方戲曲劇種,更讓劇院成為湖湘文化的標識性品牌,為光華燦爛的湖湘文化增添了新時代的風采。
劇院以編演現代戲為主,是文化部表彰的全國編演戲曲現代戲成績卓著的十個團體之一,同時排演傳統戲和新編古裝戲,共創作演出劇目兩百多個,創作的劇目曾榮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文華大獎”,等多項國家級獎項,兩次入圍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提名劇目,並獲2007-2008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劇院曾多次攜優秀劇目赴北京演出,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熱情讚許和殷切鼓勵,形成了以《劉海戲金蟾》、《三里灣》、《打銅鑼》、《補鍋》、《沙家浜》、《野鴨洲》、《八品官》、《喜脈案》、《桃花汛》、《鄉里警察》、《老表軼事》、《鄭培民》、《走進陽光》、《作田漢子也風流》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優秀劇目,在戲劇藝術的百花園中展示出它特有的光彩和魅力。 一九八三年,劇院創作演出的《劉海戲金蟾》一劇應邀赴美國演出,異國觀眾為之傾倒,《紐約時報》及多家傳媒發表讚譽文章四十多篇,認為中國的地方劇種成功進入國際舞台,是現代科技與傳統藝術的美妙結合。二000年,劇院又攜一台小戲赴台灣參加“兩岸小戲大展暨學術會議”,載譽而歸,二00一年十月,我院經典名劇《劉海戲金蟾》再次遠赴瑞典、丹麥進行文化交流演出,香飄海外,成為傳揚湖湘文化的友好使者和連線三湘兒女與海外華人情感的文化紐帶。
五十年勵精圖治,五十年銳意創新,憑著湖南人“敢為人先”的精神特質,劇院不僅見證了湖南戲曲變革的歷史,更成就了湖南地方小戲的輝煌。大喜含悲,大俗蘊雅,花容怡人,鼓樂生情,劇院將一如既往地為人類藝術發展的美好明天而努力拚搏,為錦繡中華的盛世樂章譜寫新的華美篇章!
藝術創新
湖南省花鼓戲劇院 積累起諸如《打鳥》、《討學錢》、《送表妹》、《扯蘿蔔菜》、《遊春》、《打鐵》、《放風箏》、《撲蝴蝶》、《裝瘋吵嫁》、《盤花》等一大批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學習移植了省內外其他劇種的優秀劇目,如錫劇《雙推磨》,黃梅戲《夫妻觀燈》,巴陵戲《九子鞭》,漢劇《祭頭巾》,祁劇《昭君出塞》,崑劇《十五貫》等,為劇院上演袍套戲開了先河。 劇院的藝術工作者大量編演現代戲,其中《雙送糧》、《三里灣》、《打銅鑼》、《補鍋》、《烘房飄香》、《沙家浜》、《野鴨洲》、《兩張圖紙》、《送貨路上》、《牛多喜坐轎》、《八品官》、《桃花訊》、《羊角號與BP機》、《鄉里警察》等,在全國或省內獲獎並被拍成電影、電視劇。《桃花訊》獲第五屆戲劇文華獎。劇院因此被文化部評為全國8個編演現代戲成績顯著的表演藝術團體之一。 劇院擅長改編、移植和創作歷史劇、古裝戲和民間故事戲,如《劉海戲金蟾》、《八百里洞庭》、《翠鳥衣》、《謝瑤環》、《包公誤》、《十五貫》、《智斬魯齋郎》、《三脫狀元袍》、《漢宮怨》、《楊三姐告狀》、《狀元與乞丐》、《喜脈案》和《求訣》等。其中《劉海戲金蟾》於1983年赴美國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喜脈案》和《求訣》獲得全國大獎或文華獎。
藝術人才
劇院現有主要藝術家:劉趙黔(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桃花訊》)、李小嘉(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打銅鑼》)、凌國康(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打銅鑼》)、歐陽覺文(一級作曲,代表作品《喜脈案》、《桃花訊》)、卜再庭(一級作曲,代表作品《天之嬌女》、《求訣》)等。葉紅、李左(一級演員,代表作有《劉海砍樵》)宋谷(一級演員,《送表妹》)。
演藝公司
2011年8月31日九點零八分,在熱烈的鞭炮聲中,籌備數月的湖南劉海砍樵演藝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劇院為運作新版《劉海砍樵》而成立的項目公司,股東大會選舉原省花院長張力功為公司法人代表兼總經理,具體負責項目的運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