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陰青山遺址

青山遺址又名木魚包,位於湘陰縣西北部青潭鄉所在的青山島東南隅,正處於洞庭湖東南部的東洞庭湖與南洞庭湖相通的咽喉位置。遺址周圍分別被荷葉湖、梅子湖、橫嶺湖環繞,東與屈原農場隔江(湘江)相望,直線距離不足6公里,東南距湘陰縣城約20公里,西北距茶盤洲農場約13公里。

近三十年的考古研究表明,洞庭湖地區是研究長江中游新石器文化譜繫結構的重要區域之一。洞庭湖西北部平原(包括澧水中下游)地理位置相對閉塞,文化嬗變相對穩定,文化序列及譜繫結構已基本清楚;洞庭湖東南部地區,包括湘、資、沅三水下游(筆者稱為環洞庭湖地區),由於其相對開放的特殊地理位置,長江中、下游文化在此長期交錯、爭逐、融合,因而其文化往往會表現出光怪陸離、異彩紛呈的面貌。然而,長期以來由於該區域考古工作相對薄弱,我們對其文化的來龍去脈並非清楚。為此,2008年10~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市、縣兩級文物部門,對已遭嚴重破壞的青山遺址進行了首次搶救性發掘。

青山遺址又名木魚包,位於湘陰縣西北部青潭鄉所在的青山島東南隅,正處於洞庭湖東南部的東洞庭湖與南洞庭湖相通的咽喉位置。遺址周圍分別被荷葉湖、梅子湖、橫嶺湖環繞,東與屈原農場隔江(湘江)相望,直線距離不足6公里,東南距湘陰縣城約20公里,西北距茶盤洲農場約13公里。遺址呈不規則新月形,西部因“圍湖造田”已破壞殆盡,現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海拔約25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8°51′31.84″,東經112°50′47.24″。

本次發掘,我們選在遺址東部邊緣區域,共布方16個,實際發掘面積355平方米,發現了大量遺蹟及遺物。遺蹟包括灰坑、墓葬、房址、黃土台及柵圍(牆)等。灰坑70處,分布密集,多有打破或疊壓關係,出土遺物豐富。形狀多為圓形或橢圓形,部分為方形坑,前者一般為圜底,後者常為平底或雙平底,可能具有儲藏功能。墓葬4座,形狀僅見長隨圓和長方形兩種,隨葬一般生活器皿,個別墓葬發現有朽碎骨渣。房址修築在人工堆築的黃土台上,成排分布,其中一間被完整揭露出來,但破壞嚴重,殘存基槽及少量柱洞,長方形,面積近50平方米,地面有少量紅燒土及生活用器。黃土台範圍尚不清楚,但在其北側發現一段長約13米的圍繞黃土台的柵牆基槽,應是黃土台上建築物的附屬設施。

本次發掘出土的遺物十分豐富,包括陶、石、玉、骨等。陶器主要以夾砂和夾炭紅褐陶為主,其次為泥質灰陶和黑陶,泥質白陶、白衣陶、黃白陶、橙黃陶及夾炭紅衣陶也有一定比例。紋飾發達,常見細繩紋、刻劃紋、戳印紋、連珠紋、篦點紋、鏤孔等,另有少量乳釘紋、泥突等,素麵陶較少。器類豐富,常見鼎、釜、罐、盤、豆、盆、蓋、杯等,另有少量筒形器、雙耳或帶鋬器、紡輪、陶球、陶餅形器及陶塑動物等。器物造型以折肩、折腹為基本特徵。三足、圈足為大宗器類,次為圜底和平底。各式鼎足、白陶、白衣陶以及繁縟的刻劃、戳印紋、篦點紋成為該遺址最為亮麗的景觀。石器發達,但製作工藝粗糙。器類以窄、厚型石斧為多,次為寬扁薄型石錛,另有少量穿孔石鏟、石鑿、石餅形器及礪石等。玉器發現3件,均為佩戴飾件,應是長江下游文化因素影響所致。遺址出土的動物骨胳較少,且保存較差,可辨種類有鹿角等。根據陶器特徵分析,初步推斷該遺址相對年代大約相當於洞庭湖西北部平原大溪文化中、晚期。

從揭示出來的陶器特徵分析,該遺址文化內涵有兩個顯著特點。其一,文化面貌新穎獨特,與洞庭湖西北平原大溪文化有較大差異,從而進一步證明“環洞庭湖地區”是一個獨立的考古學文化區域。該區域發現較早的大塘文化目前已單獨命名,青山文化遺存無疑是該區域繼大塘文化之後的典型代表。其二,文化因素極其複雜。其中,以釜、白陶、白衣陶及少量夾炭紅衣陶為代表的一組因素,顯然是受到了洞庭湖西北平原大溪文化中、晚期文化因素的強烈影響;而以鼎、豆及少量灰、黑陶為代表的一組器物,則明顯具有漢東邊畈—油子嶺文化及長江下游某些文化因素;另外,器表複雜多變的紋飾,尤其是繁褥的戳印、刻劃及篦點紋又與湘江流域堆子嶺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見,青山文化遺存既有本區域堆子嶺文化的濃厚因素,又有來自西北部大溪文化的強烈影響,同時還有來自東北部長江下游及漢東地區的文化因素。這種多文化因素共存現象,真實地反映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史前文化在此相互爭逐、融合的歷史過程。結合洞庭湖及鄰近地區相關材料的綜合分析,我們認為,雙方爭逐的最終結果是來自東北方勢力勝出,而且迅速完成了對環洞庭湖地區土著文化的改造和統一,並在稍晚時候向鄰近地區縱深擴展。有跡象表明這一擴展勢頭大致有兩個方向,一是向西逆勢延伸到了洞庭湖西北部澧陽平原強勢文化區的腹地,二是向南沿湘江而上對鄰近的環珠江口地區可能也施加了一定影響。

此外,青山遺址海拔只有25米,在洞庭湖地區現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海拔是最低的,這給我們研究洞庭湖這種低海拔濕地環境下的史前聚落提供了兩點啟發。一是史前時期洞庭湖平原可能有著比現今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遺址數量理應比現在發現的要多,只是由於洞庭湖的不斷沉降、淤積,因而大批遺址可能已被淹埋,因此,我們今後在該區域從事聚落研究時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二是從青山遺址揭示出來的古地貌情況分析,當時人們是臨水而居的,水患是人們選擇居址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為了抬升居住面,人們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宜居動土活動,因此,這種低海拔濕地環境下的史前聚落可能有其獨特的形態特徵、定居方式及生業模式。毫無疑問,青山遺址為該類聚落考古提供了研究實例。(尹檢順 徐佳林)

http://www.ccrnews.com.cn/100027/100028/100034/22519.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