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芝佛院,湖北麻城閻家河鎮龍湖北岸的一座寺院,李贄辭官後,曾在此著書講學。
芝佛院原名芝佛寺,在河之北岸,因建寺時挖基腳挖出三支形狀象佛像的靈芝而得名;龍湖寺在南岸,與芝佛寺隔河相望。李贄到龍潭湖後,即住在芝佛寺,並在寺中收徒講學。又因讀書講學之故,遂稱芝佛寺為芝佛院。恢復芝佛院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李贄的思想,在海外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廣泛的影響,其崇拜者和研究者,尤以日本、韓國為多。前不久,首都師範大學的李贄研究專家張建業教授說日本、韓國學者來麻城龍潭湖看後,回京告訴他基本沒有什麼遺蹟。張教授說,最近他想來麻城一游,看能否籌措重建芝佛院。目前,龍湖寺仍在,而附近的釣魚台、藏書洞等等遺蹟也殘留著。
李贄與芝佛院
在閻家河鎮,知道龍潭湖的並不多,在整個麻城市,知道龍潭湖的就更少。如果說到麻城“三台八景”之一的釣魚台,知道的就很多了,雖然釣魚台只是龍潭湖的一個部分。
就是這個龍潭湖,這個被歷史的塵土掩埋了410年的神秘的地方!
李贄,字宏甫,號卓吾,福建泉州人。他26歲(公元1552年)中舉後,做了20多年小官,51歲(公元1577年)出任雲南姚安府知府。從54歲(公元1580年)起,他就辭官不做,千里迢迢來到黃安(即紅安),和好朋友耿定理一起讀書講學。由於他的思想具有極大的叛逆性和頑強的戰鬥性,對程朱理學和一切偽道學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因而與聯定理的哥哥耿定向發生衝突。聯定理死後,他與耿定向徹底決裂,於1585年移居麻城維摩庵。三年後,他削髮為僧,遷龍潭湖,直到1600年。
龍潭湖環境幽美,明代著名公安派文學家袁宗道曾到龍潭湖訪問過李贄,他眼中的景異色常雄奇:龍湖,一雲龍潭,去麻城30里。萬山瀑流,雷奔而下,與溪中石骨相觸,水力不勝石,激而為潭,潭深10餘丈,望之深青,如有龍眠。而土之附石者,因而夤緣得存,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樹閣紅,隱見其上,亦奇觀也。潭右為李宏甫精舍,佛殿始落成,倚山臨水,每一縱目,則光黃諸山,森然屏列,不知幾萬重。那“突兀一拳,中央峙立”的,就是釣魚台。多么美妙而又令人神往的地方!李贄就在這裡開始了他的著述生涯。
就在這一年,他的第一部著作《初潭集》編纂出版。他在《初潭集·自序》中說:“《初潭》者何?言初落髮龍潭即纂此,故曰《初潭也》”;同年開始編輯《藏書》、《焚書》、《說書》。
1590年,李贄的代表作《焚書》刻印出版。1596年,作《豫約》,著《明燈道古錄》1597年,修訂《藏書》,編著《孫子參同》,作《淨土訣》三卷。1599年,《藏書》刻印出版。在此期間,李贄還對許多小說、戲劇如《水滸傳》、《西廂記》、《琵琶記》等進行了批點。據“公安三袁”之一的袁中道記載:(李贄)所讀書皆抄寫為善本,東國之秘語,西方這靈文,《離騷》馬班之篇,陶謝柳杜之詩,下至稗官小說之奇,宋元名人之曲,雪藤丹筆,逐字誰校,肌襞理分,時出新意。其為文不阡不陌,攄其胸中之獨見,精光凜凜,不可迫視。詩不多作,大有神境。亦喜作書,每研墨伸楮,則解衣大叫,作兔起鶻落之狀。其得意者亦甚可愛,瘦勁險絕,鐵腕萬鈞,骨稜稜紙上。 另據《麻城縣誌》記載,繼《初潭集》之後,李贄還出版了。二潭集》,可惜和《說書》一樣,早已失傳。這些著作的相繼出版,特別是其代表作《焚書》的問世,直接把鬥爭的矛頭指向了儒家祖師爺孔子,向幾千年的神聖權威發起了挑戰,猛烈抨擊了宋明程朱理學。引起了封建統治階級及理學家的驚慌和仇視,並對李贄進行了更加瘋狂的迫害。 第一個向李贄發動進攻的,就是黃安的耿定向。耿定向(公元1524──1596年),號天台,字在倫,又號楚侗,嘉清25年(公元1556年)進士,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戶部尚書等職,是明朝有名的理學家。《焚書》出版後,耿定向正好告病回到黃安,立即寫了《求儆書》,指責李贄的“異端”思想,誣衊李贄使“後學承風步影,毒流萬世之下”,說他和李贄的論戰是“為天下人爭所以異於禽獸者幾殺界限耳”。甚至心懷險惡地鼓譟“昔夫子得子路,惡聲不至於耳”,唆使他的門徒和理學家們圍攻李贄。 第二個向李贄發難的,是河南光山的蔡弘甫。蔡弘甫是耿定向的忠實門徒,萬曆29年(公元1601)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死後增禮部尚書。他一方面為耿定向的《求儆書》作序,一方面親自跳出來,拋出《焚書辯》對李贄進行誹謗和誣隱。 直接迫害李贄的還有黃州府的太守和一個姓王的兵憲,我現在無法查出他們的名字。但就是這兩個人,派兵追捕李贄。 1591年,李贄游黃鶴樓,遭到一夥流氓無賴的圍攻,很顯然,幕後主使人就是耿定向。 參與迫害李贄的,還有一個湖廣按察司僉事史旌賢,他揚言要以“大壞風化”的罪名把李贄逐出麻城。 1600年,馮應京接任湖廣僉事,以“維持風化”之名,與麻城縣韓僉可,雇用流氓打手,毀掉了芝佛院,燒塔毀寺。連李贄的門人弟子都要繩之以法。在其好友楊定見、馬經綸的幫助下,李贄才得以脫身離開麻城,時年74年。 從公元1588年至1600年,李贄寓居龍潭湖12年,除1591年遊覽黃鶴樓,1596年至1600年春受老朋友之邀去過山西上黨、大同、北京、南京、濟寧等地外,基本上就沒有離開麻城。他把龍潭湖當作了自己的家,並在湖邊築塔作為自己的葬身之處。 他深深地愛上了這裡的山水、這裡的土地。在龍潭湖,與他過從甚密,讀書論學的好友,有南京焦、山西劉東星、北京馬經綸、安徽新安汪本鈳、黃梅汪可愛、公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麻城周思久、周思敬、梅國楨、僧無念、丘坦之、楊定見等。尤其是麻城幾位好友,長期在一起“閉門下鍵,日以讀書為事”。 據《麻城縣誌》記載,周思久在鉤魚台上建了一棟碧寒樓,遊玩時“載酒掉一葉舟,歌漁父辭,極所往而後返,人望之者,以為仙島也”。碧寒樓前有竹蓬門,出門為降階石徑,石徑盡頭有沙潭、漁岬潭,潭右渡河而西是蹇雲洞,洞口盤旋上到山頂,中柏塢,再往東臨水有懸崖,稱為小赤壁。過山頂百餘步有一片松樹,叫松邱,松邱下就是一條小山谷,有耿定向題的“耦耕谷”三個字。
實際上,芝佛院和龍湖寺是兩個建築物,芝佛院原名芝佛寺,在河之北岸,因建寺時挖基腳挖出三支形狀象佛像的靈芝而得名;龍湖寺在南岸,與芝佛寺隔河相望。想來李贄到龍潭湖後,即住在芝佛寺,並在寺中收徒講學。又因讀書講學之故,遂稱芝佛寺為芝佛院。芝佛院分上院和下院,上院是李贄及僧徒住處,下院是講學的地方。李贄在《豫約·早晚山門》中說:“山門照舊關鎖,非水火緊急,不得擅開;非檀樾(即施主)為燒香禮拜來者,不得擅開。若為看境而來,境在湖上之山,潭下之水,盡在上院山門之外,任意請看,不勞敲門與開門也。遠者欲做飯吃,則過橋即是柳塘先生祠,看祠有僧,來客可辦柴米,令跟隨人役燒茶煮飯,彼中自有鍋灶,亦不勞扣門矣。”柳塘先生就是周思久,那么,河對岸的龍湖寺就是“柳塘先生祠”了。
418年過去了,如今的龍潭湖已面貌全非, 本世紀中葉三河口水庫的修建,使閻家河水流量大為減少,至70年代初的移河改道,更使龍潭湖水源枯竭。
站在龍潭湖邊,我很難想像出當年那“萬山瀑流,雷奔而下”的壯麗景觀。整個河床,已全被沙土填平,釣魚台倒是輪廓清楚,但其規模,實難再容得下周柳塘先生的碧寒樓。放眼向對岸望去,近處山丘,遠處山巒全是光禿禿的一片。袁宗道那“每一縱目,則光黃諸山,森然屏列,不知幾萬重”的感覺完全尋找不到,更不用說發出他那“不意其泉石幽奇至此也”的感嘆了。
就在芝佛院的舊址,又有一座新建的寺廟,寺廟也分上下兩個院落。我疑心廟中僧人熟知芝佛院的歷史。無論如何,龍潭湖兩次大劫難,一次是發生在400年前的毀寺塔, 這是思想領域矛盾激化的結果;另一次發生在400年後, 卻是物質需求和生存權利的無奈選擇。
眾所周知,李贄雖然逃出了麻城,但最終未能逃出統治者的魔掌。公元1602年初,李贄在北京通縣被捕,3月15日,他趁獄吏為其剃髮之機,奪過剃刀自刎於獄中,16日,這位偉大的思想家離開了人世。他未能實現自己死後葬身龍潭湖的夙願。
李贄的思想,在海外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廣泛的影響,其崇拜者和研究者,尤以日本、韓國為多。前不久,首都師範大學的李贄研究專家張建業教授給我來信,說是日本、韓國學者來麻城龍潭湖看後,回京告訴他基本沒有什麼遺蹟。張教授說,最近他想來麻城一游,看能否籌措重建芝佛院。
《題孔子像於芝佛院》
題孔子像於芝佛院①
李贄
人皆以孔子為大聖,吾亦以為大聖;皆以老、佛為異端②,吾亦以為異端。人人非真知大聖與異端也,以所聞於父師之教者熟也;父師非真知大聖與異端也,以所聞於儒先之教者熟也③;儒先亦非真知大聖與異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聖則吾不能”④,是居謙也⑤。其曰“攻乎異端”⑥,是必為老與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⑦,父師沿襲而誦之,小子蒙聾而聽之⑧。萬口一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誦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強不知以為知”,而曰“知之為知之”⑨。至今日,雖有目,無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謂有目?亦“從眾”耳⑩。既從眾而聖之(11),亦從眾而事之(12),是故吾從眾事孔子於芝佛之院。
注釋:
①芝佛院,湖北麻城龍湖北岸的一座寺院,李贄辭官後,曾在此著書講學。此文抨擊儒學傳統中知“從眾”,而不知用目用腦的風氣。題小意深,發人深省。
②老:指老聃,俗稱老子,春秋時期道家學說的創始人,後世道教也尊為始祖。
③儒先:儒家的先輩。
④聖則吾不能:聖人,我做不到。語見《孟子·公孫丑上》:“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⑤居謙:表示自己謙虛。⑥攻乎異端:批評抨擊不合正道的思想。語見《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⑦臆度:主觀猜測。
⑧小子:後生晚輩。蒙聾:糊糊塗塗。蒙,指看不見。
⑨知之為知之:語見《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⑩從眾:語見《論語·子罕》:“儉,吾從眾。”
(11)聖之:以之為聖。
(12)事之:敬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