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渾天說引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由於古人只能在肉眼觀察的基礎上加以豐富的想像,來構想天體的構造。渾天說最初認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懸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後來又有發展﹐認為地球浮在氣中﹐因此有可能迴旋浮動﹐這就是“地有四游”的樸素地動說的先河。渾天說認為全天恆星都布於一個“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則附麗於“天球”上運行﹐這與現代天文學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渾天說的代表作《張衡渾儀注》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復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則北極上規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南極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規七十二度常伏不見。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強半。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鏇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可見渾天說比蓋天說進了一步﹐它認為天不是一個半球形﹐而是一整個圓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雞蛋黃在雞蛋內部一樣。不過﹐渾天說並不認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認為“天球”之外還有別的世界﹐即張衡所謂:“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靈憲》)
渾天說最初認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懸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後來又有發展﹐認為地球浮在氣中﹐因此有可能迴旋浮動﹐這就是“地有四游”的樸素地動說的先河。渾天說認為全天恆星都布於一個“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則附麗於“天球”上運行﹐這與現代天文學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因而渾天說採用球面坐標系﹐如赤道坐標系﹐來量度天體的位置﹐計量天體的運動。在古代﹐例如﹐對於恆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順逆去留﹐都採用渾天說體系來描述﹐所以﹐渾天說不只是一種宇宙學說﹐而且是一種觀測和測量天體視運動的計算體系,類似現代的球面天文學。
渾天說可能始於戰國時期。屈原《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這裡的“圜”有的注家認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漢末的揚雄提到了“渾天”這個詞﹐這是現今所知的最早的記載。他在《法言·重黎》篇里說:“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這裡的“渾天”是渾天儀﹐實即渾儀(見渾儀和渾象)的意思。揚雄是在和“蓋天”對照的情況下來說這段話的。由此可見﹐落下閎時已有渾天說及其觀庖瞧鰲。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張衡提出的“渾天說”,認為“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在一些人的想像中,地球就像一個蛋黃。
地位
渾天說提出後,並未能立即取代蓋天說,而是兩家各執一端,爭論不休。但是,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渾天說顯然要比蓋天說進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釋許多天象。
另一方面,渾天說手中有兩大法寶:一是當時最先進的觀天儀——渾天儀,藉助於它,渾天家可以用精確的觀測事實來論證渾天說。在中國古代,依據這些觀測事實而制定的曆法具有相當的精度,這是蓋天說所無法比擬的。另一大法寶就是渾象,利用它可以形象地演示天體的運行,使人們不得不折服於渾天說的卓越思想,因此,渾天說逐漸取得了優勢地位。到了唐代,天文學家一行等人通過天地測試徹底否定了蓋天說,使渾天說在中國古代天文領域稱雄了上千年。
參考書目
鄭文光,席澤宗.中國歷史上的宇宙理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