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陵城南諸剎記

游金陵城南諸剎記

這篇文章記敘的是作者游金陵城南各寺廟的經過。文中托物言志,將歷史上的人物與當時的人物作對比,表達了作者緬懷先賢、感嘆時局動盪的思想感情。

作品原文

廿二日(1),自烏衣巷出聚寶門(2),遂造報恩寺,即古長乾寺,明金陵八大寺之一也(3)。龍象巨麗(4),甲諸剎。登九級塔,俯視金陵城闕,旭日飛甍(5),參差可見(6)。西瞰大江(7),南望牛首(8),東面蔣山(9),紫雲丹巘,出沒煙霧,郁作龍蟠。近眺秦淮、青溪(10),三十六曲,才若一線。雲逢逢起腋下(11),鳥俯其背。忽憶唐諸公詩“塔勢如湧出,連山若波濤”,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也。僧言順治戊戌(12),龍起塔中,塔震壞。有田姓兄弟四人,不用一纖一木,數日而工成。於最高欄楯上(13),步立捷如飛鳥。殆蒙莊所稱伯昏無人(14),臨百仞之淵,背逡巡(15),足二分垂在外,能外生死(16),至人者耶(17)?

天界寺在報恩寺東南,人家沿溪居,多以略彴通出入(18),松栝疏古(19),篁竹幽邃。後為鳳山碧峰寺,即唐翠靈寺。以碧峰師易今名。洪武中,師出使西洋,今十八沉香羅漢,猶是西域物。萬曆中,崇川顧氏竊其一以祈嗣,數見怪異,還之乃已。寺僧出正統十年賜藏經(20),敕諭墨澤如新。迤邐登高座寺(21),秋草滿庭,闃無人跡(22)。遐想王、謝、庾、卞之風(23),為之慨然。過梅將軍廟,廟祀晉豫章內史梅賾(24)。賾字仲真,嘗進孔傳《尚書》者。

拜方、景二公祠(25)。方祠舊在岡上古木末亭側。喬木數百章,國初邵某者來作令,盡剪伐之。亭與祠並圮(27),今亭、祠皆徙而北。雛松數株(28),殊失古意。景公,陝之真寧人,靖難時十二族並死,事最烈。壁上陽羨朱君一詩頗奇,今記於此:“慷慨誓死心不移,欲死不死將何為?欲揮豫讓橋下劍(29),欲操博浪沙中椎(30)。衣緋如火如衣衰(31),懷刃如雪甘如飴(32)。疾行犯駕氣何壯,千秋萬世當如斯!”誦之勃勃有生氣,可以廉頑立懦也(33)。考革除之際以身殉國者(34),自勛戚大臣下至樵夫門卒之流,凡數百人。人才之盛,古今無與比,雖功名如三楊(35),不免射鉤之恥(36),得與諸公朽骨爭千秋萬歲之名哉(37)?

作品注釋

(1)廿二日:1663年(康熙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2)烏衣巷:地名,在今南京市東南秦淮河南,與朱雀橋相近。東晉時諸貴族如王導、謝安居此。聚寶門:金陵城門名,在今南京市南,門對聚寶山,旁為雨花台。

(3)金陵八大寺:雞鳴寺、長乾寺、碧峰寺、棲霞寺、靈谷寺、弘濟寺、瓦官寺、報恩寺,世稱金陵八大寺。

(4)龍象:佛家謂勇猛而有大力者為龍、象。於此指殿宇上的雕飾形體。

(5)旭日飛甍(méng蒙):謂早晨的陽光映照殿宇屋頂。甍,屋脊。飛甍,形容宇頂的形狀。

(6)參差:高低錯落的樣子。

(7)瞰(kàn看):俯視。

(8)牛首:山名,俗稱牛頭山,在今南京市南,雙峰峭立,狀如牛角。宋時岳飛大敗金兵於此。

(9)蔣山:鐘山的別名。

(10)秦淮、青溪:秦淮河和青溪流經金陵城內。

(11)逢逢:蓬勃興起貌。

(12)戊戌:1658年(順治十五年)。

(13)欄楯(shǔn):欄桿。

(14)蒙莊:莊周,蒙人,故稱蒙莊。白居易詩:“齊物學蒙莊。”伯昏無人:人名,事見《莊子·田子方》篇。

(15)逡巡:遲疑不前。背逡巡,即背部稍屈,使全身重點偏向後墜。同“逡循”。

(16)外生死:把生死置之度外。

(17)至人:指精神修養達到極境的人。《莊子·田子方》:“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

(18)略彴(zhuó酌):小橋。《漢書·武帝紀》:“初榷酒酤。”師古註:“榷者,步渡橋,《爾雅》謂之石杠,今之略彴是也。”陸游詩:“濺濺石渠水,來往一略彴。”

(19)栝(guā瓜):木名,即檜樹。

(20)正統:明英宗年號(1436—1449)。藏經:佛經名,即《大藏經》,是佛經的總集,凡六千餘卷。

(21)迤邐(yí lì):一路曲折行去。

(22)闃(qù去):寂靜。

(23)王謝庾卞:王導、謝安、庾亮、卞壼(kǔn),都是東晉時風雅有文才的人物。

(24)梅賾(zé則):晉代西平人,晉元帝初,官任豫章內史。之前孔安國奉詔作《古文尚書傳》,未及立學官而散佚。梅賾得到孔安國的傳書,上奏朝廷。後人疑為偽造。清代閻若璩作《古文尚書疏證》,證其偽愈明。

(25)方、景:方,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從宋濂學,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將其住所命名為正學,學者稱他為正學先生。惠帝時為侍講學士。燕王朱棣舉兵謀反,攻占南京,方孝孺被捕入獄。朱棣即位後,召方孝孺草擬詔書。方孝孺投筆於地,怒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於是被殺,共滅十族。著有《遜志齋稿》、《侯成集》、《希古堂稿》。景,景清,真寧人,洪武年間(1368—1398)進士,歷官御史大夫。燕王朱棣攻入南京,景清與方孝孺打算一同殉國。後來持利刃入朝,欲行刺朱棣,沒有成功,被磔於市,並滅其族。

(27)圮(pǐ痞):坍塌。

(28)雛松:小松。

(29)豫讓:戰國時晉人,初事范中行氏,不受重視。後來事智伯,很受尊崇。智伯被趙襄子所滅,豫讓立志為智伯報仇。趙襄子出外時,豫讓埋伏在他所要經過的橋下,被趙襄子抓獲。趙襄子於是對豫讓說:“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回答說:“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以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見《史記·刺客列傳》。

(30)搏浪沙中椎:張良,韓人,秦滅韓,張良傾盡家財求刺客為韓報仇,尋得一名力士,手持巨椎,狙擊秦始皇於博浪沙中,但只擊中副車。見《史記·刺客列傳》。

(31)緋:赤色的帛。衰(cuī崔):通“縗”,古時喪服,用粗麻布製成,披於胸,所謂“披麻戴孝”。

(32)飴(yí移):麥芽製成的糖或糖漿。

(33)廉頑立懦:謂此詩的鼓舞力量,可使貪得無厭的人能夠廉潔,使懦弱的人能夠自立。《孟子·萬章》:“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34)革除:政治上的革故立新。於此指燕王朱棣篡位。

(35)三楊:謂明代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原本在建文帝朝中做官,後來又在明成祖朝中任職。時號三楊。

(36)射鉤之恥:春秋時齊桓公小白和公子糾爭王位。管仲幫助公予糾,射小白,中帶鉤。後來小白即位,不念射鉤之仇,任管仲為相。作者以管仲侍奉二主喪失氣節比喻三楊。

(37)諸公:指燕王篡位時為舊主殉難諸臣。

作者簡介

王士禎(1634—1711),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人。順治年間(1644—1661)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論詩創“神韻說”,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詩的最高境界。其詩多抒寫個人情懷。早年作品清麗華贍,中年以後轉為蒼勁澄淡。擅長各種體裁,尤其工於七絕。所作古文,天姿朗悟,自然修潔。王士禎在當時負有盛名,門生很多,影響很大。著有《帶經堂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