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王莊

游王莊的名稱,源於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傳說由靈帝劉宏的兒子劉辯和劉協到此所得。


公元189年,漢靈帝劉宏病篤,少帝劉辯繼位。外戚大將軍何進欲剪除宦官勢力,密招西涼太守董卓縱兵20萬入京。宦官十常侍聞訊,先行誅殺何進,挾持14歲的少帝劉辯和其9歲的弟弟陳留王劉協欲逃河北,深夜至北邙山。混戰廝殺中,小兄弟藏身草叢,借著流螢引路,來到嶺下莊前。《三國演義》對此寫道:莊主驚覺,披衣出戶,四下觀望,見莊後草堆上火起沖天。莊主慌忙往觀,見二帝臥於草畔。問曰:“二少年誰家之子?”帝不敢應。陳留王指帝曰:“此是當今皇帝,遭十常侍之亂,逃難到此。吾乃皇弟陳留王也。”莊主大驚,再拜曰:“臣先朝司徒崔烈之弟崔毅也。因見十常侍賣官嫉賢,故隱於此。”遂扶帝入莊,跪進酒食。洛陽小兒歌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
從此,邙山嶺上的這個“崔毅莊”得名游王莊。今天的游王莊北側,還有隨後趕來的護駕官兵尋找少帝和陳留王的三找凹和接駕溝等地名。

游王莊橫臥綿綿崇邙之中,南連古都洛陽,北達黃河古渡,歷史上是連線華北和西南地區交通動脈上的重要村落。這裡丘陵環繞,土地肥沃。圖河在她面前發源,伏羲依照河中怪獸龍馬背負的圖紋畫八卦,創造了最早的文字元號。春秋時期,孫陽(字伯樂)慕名來到水草豐美的圖河源頭挑選千里馬,留下了伯樂相馬的美談。
唐代韓愈由東都前往河陽祭掃祖塋。他出洛城,越瀍水,登邙嶺,來到游王莊,在這裡結識了歸隱附近石家莊的原黃州參軍石洪。石洪滿腹才學,罷職後深居十年不仕。河陽節度御史大夫烏重胤聞知聘其擔任參謀。韓愈路過,適逢東都文友前來祝賀餞行。酒過三巡,每人吟六韻十二句詩相賀,韓愈欣然寫下500字的序言《送石處士序》。他描寫石洪:“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後也,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意思是說,石洪談古論今,就像古代善於駕馭車馬的王良和造父那樣駕輕就熟、就像燭光秉照那樣清楚明白、就像占卜問卦那樣準確預見。
途經游王莊,韓愈結識了不少文友,也對北邙山深厚的文化底蘊產生了濃厚興趣,激起了這位文壇宗師的靈感。他由此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原道》、《伯樂相馬》、《師說》等著名篇章。
今天你來到游王莊,還能看到她周圍的圖河故道和伯樂選馬的跑馬道等遺蹟,尋訪到卦溝、負圖、伯樂、馬步、王良、師莊等古老的村莊,聆聽到鄉賢長者講述不盡的歷史傳說。

洛陽北部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游王莊伴隨著古城屢廢屢興。元末連年水患,大面積瘟疫和蝗災,自然災害激化了社會矛盾,激起了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出現了“兵戮河南,赤地千里”的悲慘局面。游王莊更是空有莊名留北邙,地廢莊空無人煙。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採納大臣奏議,由鄰近的山西向中原地區空前大移民。
山西陽城縣南15華里,名為祥野地的小山村。一張姓人家接連生育三個男嬰。舉家老小正為有人接續煙火而喜不自禁,丈夫卻被官府抓丁,前往平息農民起義。眼看著兒子漸漸成人,妻子沒有盼回元朝抓走的丈夫,卻接到大明官府的移民號令:恩蒙上諭,招募晉民,附籍墾種,殷實中原。凡應募者,授田五十畝,三年不完糧稅,各自創業垂留。條律規定:三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不得同遷一地,不得更姓易名。拒不應募者,強制遷徙,屯種荒澤。
張母如同晴天霹靂。在官府催逼下,她留下聰明伶俐的幼子侍奉公婆,親率長次二子,領取憑照川資,翻山越嶺入河南地面。次子附籍孟縣城西45里北陳莊,張母偕長子渡過黃河,來到邙山腹地,附籍洛北25里游王莊。

這是洛北古道上的一片谷地。登嶺四望,太行、王屋層巒疊嶂,中嶽嵩山聳入雲表,瀍水源頭的宜蘇山、洛城屏障的伊闕龍門隱約可見,伏羲畫卦的圖河源頭、伯樂相馬的跑馬道盡收眼底。
張氏母子立家,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休養生息。數十年後家興人旺,他們逐漸由瀍河與圖河分水嶺東側,沿洛孟交界的邙嶺南坡,向東墾種至圖河西北岸,並將居住地遷移到張家老院東北3華里。歷經500餘年,形成今天的游王莊。
移居新村後,張家人口速增,開始向周圍分遷。張氏族譜載,第七代分遷洛南50里銀張寨,另支遷洛東15里張家。以後又有支派陸續分遷欒川叫河、嵩縣潭頭、孟津營莊、洛陽西北官家莊、洛陽南郊東崗、宜陽狀元街等地。連康熙版族譜的總編張榮閭本人,也分遷洛陽新安交界的官家莊,今屬孟津麻屯鎮聶屯村大官莊自然村。清朝康乾年間,第11代張啟星就近分遷游王莊東嶺張家凹,其支派又先後由此分遷河南新安、甘肅定西三十里舖等地。目前,東嶺張家凹張氏後裔500餘人。

孟津縣城東行4公里,遠遠看到游王莊的汽車站牌。水泥路從這裡向東,橫貫3華里長的村莊。莊內可見舊時宗族祠堂和藍瓦青磚的臨街老屋。莊內常駐的張氏家族已逾3000人口,更有珍貴文化遺蹟,堪稱北邙山罕見的古老大村。
唐末農民起義將領、後梁開國皇帝朱溫的墓冢位於正街北側的嶺下。明朝分封洛陽的福王曾把游王莊作為其遊獵的皇家園林,在朱溫墓東側建有郡馬府,供郡主和郡馬居住。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游王莊還有神道前的石羊、石猴等石刻和郡馬府的匾額。村中兒童圍著石雕嬉戲,爬上爬下磨得油光發亮。
莊內有兩件大事為近現代稱道:一是游王莊書會規模盛大;二是清朝末榜秀才張玉潤創辦游王莊完小享譽洛陽。
游王莊書會興起於清康乾年間。村民每年農曆正月十三上墳祭祖,邀請說書藝人前來助興,漸成風習。至道光年間,各地說書藝人紛至沓來,赴會謀生,書攤多達五六十家。他們三兩人一班,架起扁鼓,打起月牙鋼板,叮叮咚咚,邊說邊唱,故事曲折動人,一街兩行熱鬧非凡。前來趕會的藝人被各地聽眾請去演唱,留在游王莊的則連續說唱到正月十六以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電影和電視興起,游王莊書會逐漸消失。至今遇紅白大事,偶爾還能聽到蒼涼悲壯的說書聲。
張玉潤,1884年生,幼年家貧,得鄉賢資助上學,過目三遍成誦,傳為神童。13歲應科舉試,河南知府文悌出對:小秀才藍衫拖地,張玉潤答:大主考紗帽朝天。文悌再出:紅栗園中青栗紫,張玉潤對:黑葉樹上綠葉黃。文地點其為秀才,獎十三經一套。1899年,15歲的張玉潤應邀任教嵩縣塾館。1932年改該縣“黑峪”為“合峪”,沿用至今。同年創辦合峪龍山高等國小,以對聯激勵學子仇日雪恥:嵩岳鍾靈伊水毓秀盼望桃李園中諸子能結正果,椒花獻瑞梅嶺報春回首山海關外同胞怎度新年。
1932年冬,張玉潤返鄉,被推為校長。他動員村民拆除東大廟,籌集磚瓦木料,建起兩層14間教學樓。以每月20塊銀元的高薪,聘請魏際泰(後任洛師校長)、魏又青(後任洛陽縣教育局長)等名師任教,學生達400餘名,享譽洛陽。游王莊張繼周曾任中央廣播事業局處長,閆凹村許識道曾任國務院事務管理局書記,馬步村王大用曾任交通部水運設計院院長,卦溝村康士珍曾任雲南紅河州委書記,都成為新中國的有用人才,其他各路英才難以統計。張玉潤從教50餘年,人稱老校長,1974年卒於故里,享年91歲。
1954年,國家在洛陽發展工業,撤銷洛陽縣建制,游王莊隨洛陽北部四個區劃歸孟津管轄,今稱孟津縣朝陽鎮游王行政村。改革開放後,分遷各地的後裔紛紛到游王莊尋根祭祖。張氏族人續修家譜,整修祖塋,刻碑勒石,增建碑樓,上有聯曰:“由山西遷河南同根情深一脈永貫垂千秋,發陽城錦洛孟宗支煥彩兩地齊芳昭萬代。”他們聯絡北陳同宗後裔,試圖找到陽城祥野地,進而考證張氏族史。一行奔波數日,僅在陽城縣南找到近似村名“相音底”。
如今,莊嚴肅穆的紀念碑矗立綿綿崇邙之中,仿佛訴說著游王莊張氏家族的悲歡離合。儘管尋根的步履與當年的遷徙同樣艱難,各地後裔還是成群結隊你來我往,600載陽光風雨從未泯滅他們執著的夢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