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邊氏東方蠟蟬

渡邊氏東方蠟蟬

渡邊氏東方蠟蟬是台灣的一種昆蟲,主要分布於1000米以下的山區,目前已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保育類動物。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半翅目 Hemiptera
亞目: 同翅亞目 Homoptera
科: 蠟蟬科 Fulgoridae
屬: 東方蠟蟬屬 pyrops
種: 渡邊氏東方蠟蟬 P. watanabei
二名法
pyrops watanabei
(Matsumura, 1913)
異名
Fulgora watanabei Matsumura, 1913

分類地位與學名

根據農委會台灣節肢動物類保育名單所稱,渡邊氏東方蠟蟬(渡邊氏長吻白臘蟲)學名為Fulgora watanabei Matsumwa。另依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指出其英名為Watanabei lanternfly,分類上屬於同翅目(Homoptera),白臘蟲科(Fulgoridae)。另石正人( 2001)報告指出其為蠟蟬科蠟蟬亞科提燈蟲族吳永華指出(1996)渡邊龜作(K.Watanabei,l868~l907),1903年任新竹北埔駐在所蕃地巡查,公餘則熱衷採集,當他四十歲時(1907年)因發生北埔事件而殉職,松村松年(Shonen Matsumura)為了紀念渡邊氏的採集,在其採集之動物為命名時特別冠上其姓。
另外國際上同翅目(Homoptera)與白臘蟲科(Fulgoridae)之分類仍然相當的混亂原本已使用Pyrops取代Fulgoridae,新的學名為:pyrops watanabei Matsumura
但由於仍然有爭議,故行政院農委會仍然使用舊名。(陳瑋晨等、2005)

外部形態

渡邊氏東方蠟蟬頭部相當長,末端呈球狀,此凸出之球狀物和兩複眼略呈等腰三角形。翅面上有黑及褐色斑點,腹部背面稍呈白色(楊平世,1998)。另石正人(2001)指出,本種為大型同翅目,展翅長約5~7厘米,頭部相當長,末端呈球狀,此球狀物與兩複眼略呈等腰三角型,前翅為黃綠色,翅面上有黑色及褐色斑點,腹部末端略呈白色,全身覆有白色蠟粉,故名為白蠟蟲。

生活史與生態習性

據楊報告(1998)指出,渡邊氏東方蠟蟬生活史及相關習性亟待研究。另石正人(2001)指出,本種於夏季至秋季時,出現於中低海拔的山區,成蟲通常棲習於烏桕的枝幹上,但若蟲的生態與棲地則尚未得知。
楊懿如(2002)報告指出,渡邊氏東方蠟蟬生態習性則為成蟲善跳,以樹汁為食。常見於烏桕上(Sapium sebiferum (Linn)Roxb)群聚,原因不明另報告指出,渡邊氏東方蠟蟬生活在低海拔山區。習慣棲息於烏桕或白桕(Sapium discolor (Champ.) Muell.-Arg.)上,為保育類昆蟲(張永仁,2001;楊懿如,2002)。至於渡邊氏東方蠟蟬如何過冬,或是交配行為發生季節,目前生活史與季節消長未明,則有待觀查研究得之。
渡邊氏東方蠟蟬主要分布於台灣北部1000米以下之山區(楊平世,1998;石正人,2001)。另有零星分布記載於宜蘭烏石鼻保護區(楊平世等 1994),宜蘭觀音海岸自然保護區 (楊平世等 1996)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楊懿如 2002;花蓮野鳥協會,2002),屏東白賓山(吳靜婷,2003)。另大陸文獻記載,此種也分布於海南(尖峰嶺)、廣東省與廣西省(黃復生,2002)。
石正人(2001)報告指出,本種分布十分狹窄,且常成群生活,所以十分容易被成群捕獲。雖然沒有沉重的商業捕捉壓力,但人為採集仍可能導致族群走向滅絕,此外,因中低海拔森林的破壞,也是使渡邊氏東方蠟蟬族群減少原因之一。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資料指出,棲地破壞是目前面臨危機。由於棲習地面臨開發壓力危機,與人為棲地破壞,目前渡邊氏東方蠟蟬已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已公告為保育類動物(行政院農委會,1989;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200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