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字木蘭花·春牛春杖

減字木蘭花·春牛春杖

這首詞是蘇軾被貶海南時所作,是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託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作者簡介

減字木蘭花·春牛春杖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原文

減字木蘭花

(已卯儋耳春詞)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詞牌釋義

〔越考〕 【嵐齋錄】:“唐 張搏自湖州刺史移蘇州,於堂前大植木蘭花,當盛開時,燕郡中詩客,即席賦之。陸龜蒙後至,張連酌浮白,龜蒙徑醉,強執筆題兩句云:‘洞庭波浪渺無津,日日征帆送遠人。’頹然醉倒。搏命他客續之,皆莫能詳其意。既而龜蒙稍醒,援筆卒其章曰:‘幾度木蘭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遂為一時絕唱。”歐陽炯詞遂有“今年卻憶去年春,同在木蘭花下醉”之句,因以﹝木蘭花﹞為調名。顧此稱“減字”者,在詞調中固有此法,所謂“偷聲”,所謂“減字”,俱於原有腔調有所減省也。﹝木蘭花﹞本有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四體,本調只四十四字,以示較原調字數為減,故曰﹝減字木蘭花﹞或簡稱曰﹝減蘭﹞。有以本調為呂嵒所作者,特詞人假託神仙以炫奇耳。

〔作法〕 本謂四十四字。首句四字起仄韻,句法與﹝訴衷情﹞後半第五句同。第一、三字平仄不拘。次句七字,與﹝憶江南﹞第三句同。第三句四字,換用平韻,句法與﹝訴衷情﹞後半末句同。第四句七字,句法與﹝憶王孫﹞第二、三、五句均同。後闋句法與前闋無異,惟又換兩韻耳。

畫橋流水,

⊙○⊙▲(仄韻)

雨濕落紅飛不起。

⊙●⊙○○●▲(協仄韻)

月破黃昏,

⊙●○△(換平韻)

簾里余香馬上聞。

⊙●○○⊙●△(協平韻)

徘徊不語,

⊙○⊙▲ (三換仄韻)

今夜夢魂何處去。

⊙●⊙○○●▲(協三仄韻)

不似垂楊,

⊙●○△(四換平韻)

猶解飛花入洞房。

⊙●○○⊙●△(協四平韻)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被貶海南時所作,是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託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此詞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後漢書、禮儀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後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幟。春勝,一種剪紙,剪成圖案或文字,又稱剪勝、彩勝,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兩片的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上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說:“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下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接著上、下片對應著力寫景。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這裡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句,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後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謂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於是發出”不似天涯“的感嘆。

此詞禮讚海南之春,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同時詞又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我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這首詞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複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複。《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結果反取得異樣的藝術效果,不但音調增加美聽,而且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這又是蘇詞高出他人之處。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捲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事實上,作者也許並非有意要作如此複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這也是蘇詞不同流俗的地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