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清景德鎮窯祭藍釉天球瓶
類別:瓷器
年代:清代
尺寸:高48厘米,腹徑35厘米
收藏:洛陽博物館珍藏。
文物鑑賞
清代景德鎮的窯爐有重大改進,根據龍窯與馬蹄形窯的優點及用松柴燒造的特性修建成的窯爐,外形象覆置的鴨蛋,稱為蛋形窯,具有容積大、裝燒量多等優點。煙囪頂部呈尖狀,傾向窯頭,防止了風向改變時抽力波動或倒灌。由於窯底向上傾斜,窯頂逐漸下降,窯的高度大於寬度,煙囪高度等於或稍小於窯長,加上注重裝砌匣缽,採用各種投柴方法,從而使室內溫度及氣氛便於控制,並可充分利用熱量。該種窯爐可同時燒成多種產品,燃料消耗較少,在建窯的時間及費用上也較龍窯節約,因而延用了很長時間。清代景德鎮的制瓷技術成熟,原料選擇、加工更精細,瓷胎中高嶺土用量大,釉中氧化鈣含量降低,燒成溫度達到現代硬質瓷的標準。
清景德鎮窯祭藍釉天球瓶通體施霽藍釉,內施白釉,無款,內底施白釉。從胎、釉看應為晚清作品。霽藍釉是以鈷為呈色劑的一種藍釉,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三彩陶器。高溫鈷藍釉瓷器則是元代景德鎮發明的。鈷是青花的呈色劑,融入釉中,即可燒成鈷藍釉,呈色十分穩定。藍釉若想達到呈色鮮艷的效果,除釉色須純淨外,尚須有潔白的胎質映襯,方能顯現出藍如寶石的理想釉色。景德鎮陶工在元代發明高溫鈷藍釉後,又於明清時發明了回青、灑藍和天藍等釉色,絢爛多彩,耐人尋味,明、清藍釉習稱“霽藍”,其繼承元代的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器。明代霽藍最為後人稱道者首推宣德一朝。其釉色藍如海,釉面勻淨,呈色穩定,後稱其為“霽青”,與白釉和紅釉並列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清代霽藍釉瓷器生產歷代未斷,均有精品傳世。有刻暗花紋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見造型仍是宮廷祭器和陳設用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