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介紹
概括
青花瓷在清代仍是瓷器中的主要產品,鬥彩、五彩、素三彩[左圖]繼續在更高水準上燒制。此外,康熙朝又創新了琺瑯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種,各種單色釉有增無減,康熙、雍正、乾隆燒制的青花器無論是器型還是釉色都極力追崇明代永樂、宣德和成化三朝,尤其是康熙青花色調青翠艷麗,層次分明,那濃淡的筆韻能分五色,如水墨畫一般,含蓄而生動。五彩瓷器也是康熙時最為精絕,其胎骨輕薄,釉色潔白瑩亮,畫工細膩,色彩柔和,線條流暢,讓人愛不釋手。雍乾時粉彩的成就最為突出,其色調溫潤,鮮艷而不妖冶,立體感強烈,常常讓人嘆為觀止。此外,這一時期仿宋代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窯的作品也很成功,有的幾可亂真,灑藍、天藍、祭藍、冬青、茶葉末等單色釉亦是佳作多多。
前期發展
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為豐富,即有仿古又有創新,尤其是各式裝飾性瓷器如瓶、尊之類較元、明代大為增加,其中康熙朝獨有的器型如觀音瓶、棒錘瓶、金鐘杯、鳳尾尊、馬蹄尊等。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頭尊、四聯瓶、燈籠瓶、如意耳尊、套杯桃洗、高足枇杷尊等。乾隆朝大件裝飾性器物的造型與前朝相比變化不大,但各類精巧小器如鼻煙壺、鳥食罐、仿象牙、仿玉器及象生瓷等卻出現不少,而嘉道以後的器形大多是追慕前人,幾乎沒有什麼新創作。
特點
清代瓷器的裝飾藝術紋飾、內容、手法最為多樣,且因各朝背景、崇尚不同而各有特點。康熙朝以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長篇銘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馬、人、魚、龍變化及冰梅紋、亭台樓閣紋為其代表紋飾。青花畫法多採用單線、平塗,前期粗獷,有明末遺風,後期流暢,勾染皴擦並用達到了陰陽向背、層次分明的效果。雍正朝的紋飾多偏重圖案化,比較刻板,除仿明雲龍、雲鳳、雲鶴、纏枝花卉外,還盛行以過枝技法繪桃果、牡丹、玉蘭、雲龍等;畫人物漁耕樵讀以男為多,琴棋書畫以女為多,紋飾線條纖細柔和。乾隆朝紋飾內容最為繁雜,但均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紋飾必有寓意,如百鹿、百福、百子、福壽、瓜蝶連綿、官爵榮升、三星八仙等。畫面單調刻板,意境卻較通俗,個別的牽強附會。
陳。其瓷器的製作工藝、紋飾內容、表現技巧、器型樣式等都未能超越清代康、雍、乾三朝。當然每個朝代還是有一些代表作品,如嘉慶朝的粉彩瓷;道光朝的青花山水;鹹同間的一些彩器。隨著整個大清朝社會經濟的衰退,制瓷業也不斷地走下坡路,一語以蔽之“一代不如一代”,雖然光緒朝的制瓷業大有再興之象,但終只是迴光返照,難以新生了。
瓷器例子介紹
黃地琺瑯彩開光嬰戲紋瓶
黃地琺瑯彩開光嬰戲紋瓶,高16.1cm,口徑3.4cm,足徑4.5cm。
瓶直口,短頸,溜肩,圓腹,腹下收斂,瘦底,圈足。通體以黃地琺瑯彩裝飾。頸部和足上各繪焦葉紋一周。腹部三面開光,內繪嬰戲圖,開光間隔處繪花卉紋。足內綠地藍料彩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瓶造型精巧,紋飾層次清晰,畫工精細,色彩搭配自然和諧,畫面陰陽向背的效果突出,有立體感。此器無論胎質、造型和釉色均極佳,堪稱乾隆朝的瓷器精品。
琺瑯彩雙環瓶
琺瑯彩雙環瓶,清乾隆,高14.1cm,口徑5.5cm,足徑6.4cm。
瓶仿漢代銅壺式樣,敞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飾金彩象首銜環鋪首。瓶內壁及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壁通體以金彩錦紋為地,上繪各色變形寶相花,從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紋相隔,愈顯富貴華麗。外底署黑色琺瑯彩“乾隆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乾隆晚期的琺瑯彩多以百花圖案為地,並在色地上以軋道工藝裝飾出各種圖案,繼而採用仿鎏金效果的裝飾技法,風格繁縟華麗,精美異常。其圖案裝飾一改雍正時期琺瑯彩所表現的清秀風格,和同時期的粉彩瓷器在裝飾藝術方面基本類同。
藏品精品欣賞
粉彩象生果品高足盤
粉彩象生果品高足盤,通高13cm,口徑17.3cm,足徑8.7cm。 盤敞口,弧壁,瘦底,下承以喇叭狀中空高足。盤內及高足內均施松石綠釉,盤外壁為珊瑚紅釉地描金彩繪圈點及勾蓮紋。盤內擺放與盤連燒在一起的粉彩繪雕塑果品,中間為一蜜柑式盒,周圍有核桃仁、桑椹、櫻桃、荸薺、石榴、桔子、棗、白果等。蜜柑式盒內亦施松石綠釉。足內沿一長方形留白內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橫邊六字款。
清代乾隆時期,我國制瓷技術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峰。景德鎮御窯廠燒造了一批以瓷模仿各種工藝品和動植物、果品的瓷器,無論形態還是質感均酷似原物,甚至有時僅憑肉眼竟無法辨別真假,正如清乾隆年間朱琰《陶說》所云:“戧金、鏤銀、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諸作,無不以陶為之,仿效而肖。”此盤內的象生果品形態逼肖,質感真實,惟妙惟肖,巧奪天工。乾隆時御窯象生瓷尚有海螺、蚌、蝦、雞、鴨、象、鶴、殘荷、靈芝等,均造型比例準確,栩栩如生。
粉彩鏤空轉心瓶
粉彩鏤空轉心瓶,高40.2cm,口徑19.2cm,足徑21cm。 瓶口外撇,短粗頸,頸兩側堆塑象耳,垂肩,鼓腹,圈足。瓶內套一直腹小瓶,與外瓶頸部相接,可以轉動。小瓶白釉地上飾粉彩。瓶頸與肩兩部位,各繪12個開光,上下相對。頸部開光中,有楷書“萬年”、“甲子”及篆書天干名;透過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嬰戲圖,童子們或騎馬、或打太極旗、或持傘蓋、或擊鼓、或打燈籠,千姿百態。瓶之象耳、口沿及鏤空景窗邊緣部位均施金彩。瓶內施松石綠釉。底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瓶的口、頸部位皆能轉動,尤其是頸、肩部開光對合組成一部萬年曆。瓶體須三部分分別燒繪,在工藝過程中,各部位的收縮比例要控制好,避免在組裝、粘接、補彩後出現紕漏。這件陳設器是乾隆八年(1743年)後特製的新式品種。
粉彩加琺瑯彩開光山水紋轉頸瓶
粉彩加琺瑯彩開光山水紋轉頸瓶,清乾隆,高24.6cm,口徑12.6cm,足徑11.9cm。 瓶撇口,束頸,鼓腹,圈足微撇。頸部兩側各置一垂帶形耳。瓶內施松石綠釉,外部通體以粉彩及藍料彩裝飾。腹部四面圓形白地開光內繪四季山水圖。春夏二圖內各題七言詩兩句,春曰:“春到心間饒富麗,柳煙蒼雨總宜人。”夏曰:“風鄒谷紋圓遠瀨,霞堆峰勢映明川。”秋冬二圖內各題五言詩兩句,秋曰:“淡月梧桐影,輕風羅解香。”冬曰:“梅帳春融雪,松窗月舞龍。”詩後皆有陽文“乾隆宸翰”及陰文“惟妙精進”兩枚方形印章。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因為瓶頸部設計成雙層,外層可轉動,所以稱為“轉頸瓶”。
乾隆時流行在瓷器上使用圓形開光進行裝飾,使紋樣主次分明,並增強立體感。此瓶在欣賞四季不同的開光畫面時,可通過轉動瓶頸使雙耳始終處於正面兩側位置,用心巧妙,別具情趣。
粉彩開光四季山水蓋罐
粉彩開光四季山水蓋罐,清乾隆,通高19.2cm,口徑7cm,足徑7cm。 罐口內斂,豐肩,肩以下收斂,圈足。罐附二節塔式鏤空描金蓋。罐體淡粉紅色地上滿繪纏枝蓮紋,腹部四面設圓形開光,內繪四季山水人物景觀。圈足內施豆瓣綠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清代瓷器圖案中開光法運用較多,在粉彩瓷器中非常常見。乾隆朝大多使用4個圓形開光,且靈活多變,主題突出。此罐造型新穎,色彩絢麗,尤其是鏤空罐蓋,玲瓏剔透,將罐體襯托得格外精緻。開光內所繪山水景物意境深遠,景色宜人,筆意老道精練,顯示出乾隆朝高超的瓷器繪畫水平。
粉彩鏤空蟠螭紋象耳轉心瓶
粉彩鏤空蟠螭紋象耳轉心瓶,清乾隆,高33.1cm,口徑7.2cm,足徑11cm。 瓶敞口,束頸,垂腹,圈足。頸部兩側各有一象首為瓶耳。瓶外頸部飾黃地軋道粉彩折枝蓮紋,腹部飾霽藍描金蝴蝶勾蓮紋,四面圓形開光內鏤雕綠色蟠螭紋,足部飾黃地軋道粉彩雲頭紋。全器在頸、腹處分為外套和內瓶兩部分。瓶頸與內套瓶相連,可以鏇轉,套瓶白地粉彩繪嬰戲社火圖。瓶內壁施松石綠釉。底足內施松石綠釉書紅彩“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
利用鏤空對器物進行裝飾美化是清代瓷器常用的手法,特別是康、雍、乾三朝大量將鏤空技法運用於轉心瓶和轉頸瓶上。由於鏤空器物的製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成品率低,鏤空部位需精心設計,因而清代大量鏤空瓷器的燒製成功充分說明了這個時期瓷器燒制技藝的高超水平。
粉彩鏤空雲龍紋夔鳳耳轉心瓶
粉彩鏤空雲龍紋夔鳳耳轉心瓶,清乾隆,高30cm,口徑6.5cm,足徑9.8cm。 瓶身修長,敞口,溜肩,自肩處分成兩截。口、頸、肩呈八棱花瓣形,飾藍地粉彩花卉紋,頸部兩側貼塑金彩夔鳳耳。瓶腹中部施松石綠釉飾鏤空雲龍紋,上下飾紫地粉彩勾蓮紋。通過鏤空處可以窺見內套瓶中所繪的紅蝠紋。足部飾仰蓮瓣紋,連線仿黑漆描金底座。足底署描金“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
此瓶連座燒制,工藝水平極為高超,裝飾手法奇巧別致,匠心獨運。
粉彩嬰戲天球瓶
粉彩嬰戲天球瓶,清乾隆,高51cm,口徑11.3cm,足徑18cm。
瓶直口微撇,直頸,球圓腹,臥足。以粉彩描繪紋飾。瓶身繪兩棵青松下嬉戲的嬰孩,或放鞭炮,或敲鑼鼓,或吹喇叭,或騎木馬,或舉旗,或提燈籠,場面十分熱鬧。旁邊襯以梅花山石,點出“鬧新春”的主題。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此器高大穩重,嬰戲圖中人數多,場面大,遠勝於清康熙、雍正朝同種裝飾題材的瓷器。
粉彩開光人物茶壺
粉彩開光人物茶壺,清乾隆,高12.6cm,口徑5.5cm,足徑6.3cm。 此壺圓鼓腹,柄呈耳狀,壺蓋為覆缽式,上有蓮紋裝飾鈕。壺身以米紅色鳳尾錦粉彩團花為地,正、背面各有一開光。正面開光內以“雨中烹茶”為紋飾主題,用清淡的粉彩描繪出人物在庭院中烹茶的情景;背面開光內題墨書御製詩一首,詩曰:“溪煙山雨相空濛,生衣獨坐楊柳風。竹爐茗椀泛清瀨,米家書畫將無同。松風瀉處生魚眼,中泠三峽何須辨。清香仙露沁詩脾,座間不覺芳堤轉。” 壺蓋與底均有描金。壺底中心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壺造型豐腴,線條圓熟,粉彩淡雅。紋飾取材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製《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詩意,畫面構圖疏朗,描繪細膩,題詩書法精妙。乾隆是一位崇尚風雅的皇帝,一生所留詩稿豐富,從這件官窯茶壺中可見其文人情趣。
黃地粉彩勾蓮紋大尊
黃地粉彩勾蓮紋大尊,清乾隆,高56.3cm,口徑20.7cm,足徑29.3cm。 尊撇口,短頸,溜肩,腹部下垂豐滿,圈足外撇。尊內施松石綠釉。外壁通體以黃釉為地,以粉彩描繪勾蓮紋。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此尊形體碩大,色彩華麗,顯示出乾隆朝瓷器典型的侈華和綺艷之風氣。其腹部的勾蓮紋俯仰、向背、聚散、飄逸,姿態各異。勾蓮紋源自西方,在佛教文化中運用頗多,後來逐漸演變為寓意美滿幸福的吉祥紋飾,是清代乾隆朝瓷器上的典型紋樣之一。
粉彩九桃瓶
粉彩九桃瓶,清乾隆,高64.7cm,口徑22.2cm,足徑20.4cm。 瓶直口微撇,直頸,腹部豐滿渾圓,圈足。通體繪桃樹一株,樹幹茁壯,枝上結蟠桃9個,桃樹旁襯一簇月季。底足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乾隆時期的粉彩瓷器中有大量祥瑞題材的裝飾,這類題材大都藉助自然景物寓意吉祥。繪畫工細、層次清晰、內容繁縟是其時代特點。此瓶運用渲染手法繪畫桃實,桃實飾彩濃厚,成功地表現出成熟桃實的嬌艷色彩,構圖疏密有致,形成葉有陰陽向背、樹有老枝新芽的效果,是乾隆粉彩大件器物的代表作品。
以九桃紋裝飾瓷器是雍正以來官式瓷器的題材和樣式,至光緒朝仍有仿造。雍正朝的九桃圖樣或見於粉彩天球瓶、粉彩橄欖瓶,或見於過枝紋粉彩盤。在所有雍正、乾隆和光緒時期的粉彩九桃紋瓷器上,以雍正時期的紋樣著色最為鮮艷且最多樣化,繪畫水準最高。
天藍地開光鏤空粉彩轉心瓶
天藍地開光鏤空粉彩轉心瓶,清康熙,高73cm,口徑31cm,足徑28cm。 瓶撇口,長頸,頸部兩側各有一金蟠螭耳,豐肩,上腹圓鼓,下腹內收,圈足,外撇,瓶底有5個圓孔。瓶由頸、腹、底座三部分組成,用銅鉚釘固定。通體以天藍釉為地,上繪青花蟠螭紋。腹部四面開光,鏤空粉彩窗欄,瓶中套一桶式瓶,套瓶通體以粉彩繪西洋人物風景。瓶底座呈蓮瓣狀,蓮瓣內繪折枝花。外底十字交叉署“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
此瓶天藍釉與金彩、青花相映,色彩華貴典雅,瓶體結構巧妙,鏤雕精湛,反映了乾隆朝制瓷業的顛峰水平。
古銅彩蕉葉紋出戟花觚
古銅彩蕉葉紋出戟花觚,清乾隆,高27.7cm,口徑17.5cm,足徑8.5cm。 花觚仿銅器造型,四面各有出戟。器身施古銅彩,局部紋飾描繪金彩,器體模印蕉葉紋,束腰處模印夔龍紋。外底印“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古銅彩的燒制較為複雜,首先要在高溫下燒成茶葉末色釉,再於其上加繪金彩和綠銹斑色,然後入窯低溫二次燒制,才能達到古舊斑駁的效果。乾隆時期的瓷器仿製出類拔萃,惟妙惟肖,其中尤以仿銅器最為成功。此件花觚造型逼真,釉色古樸,紋路清晰,令人叫絕。
琺瑯彩雙環瓶
琺瑯彩雙環瓶,清乾隆,高14.1cm,口徑5.5cm,足徑6.4cm。 瓶仿漢代銅壺式樣,敞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飾金彩象首銜環鋪首。瓶內壁及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壁通體以金彩錦紋為地,上繪各色變形寶相花,從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紋相隔,愈顯富貴華麗。外底署黑色琺瑯彩“乾隆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乾隆晚期的琺瑯彩多以百花圖案為地,並在色地上以軋道工藝裝飾出各種圖案,繼而採用仿鎏金效果的裝飾技法,風格繁縟華麗,精美異常。其圖案裝飾一改雍正時期琺瑯彩所表現的清秀風格,和同時期的粉彩瓷器在裝飾藝術方面基本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