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常寺

《清常寺》是宋代詩人謝諤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中先是表現清常寺的清淨,最後感慨了自己匆忙一生無法像僧人一般清閒自在,有愧此生。

作品原文

清常寺

佛廬塵不到①,客枕夢頻驚。

淅淅山風響,纖纖隙月明②。

煙雲春漸暖,鐘磬曉逾清。

蹤跡賓士里,飄浮愧此生。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佛廬:比喻真如佛性。

②纖纖:小巧、尖細。

作品譯文

真如是個灰塵飛不到的地方,遊客在此總是被噩夢所驚醒。

山中風起不時地簌簌作響,纖細的月牙兒顯得格外的晶瑩。

煙雲之中春天漸漸暖和起來,鐘磬聲幽幽迴蕩於拂曉時分。

為了生計奔波到處留下蹤跡,在塵世中飄浮真有愧於此生。

作品鑑賞

這首詩藉助於清常寺周圍景觀的描寫抒發個人情懷。首句字面上意思是說,清常寺是個僧人修行的清靜之地,實際上它寓示著真如本性清靜。禪宗六祖惠能說:“菩提本無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靜,何處惹塵埃!”真如空無一物,如明鏡般清靜,灰塵當然飛不到此地。第二句是與第一句進行對比,世俗中人來到這裡,因為心中有著種種煩惱、欲望,所以頻頻被噩夢驚醒。中間四句寫山寺美麗而靜謐的景觀,山風、隙月、煙雲、鐘磬等都是禪詩中時常出現的意象,在此詩中構成清幽、朦朧的山寺春夜圖。最後兩句聯繫到自己,一生四處奔走,漂泊不定,活得很累、很辛苦,不像僧人那樣清閒自在,回想起來,自己真是有愧於此生。

作者簡介

謝諤(1121~1194),南宋臨江軍新喻(治今江西新余)人,字昌國。學者稱艮齋先生,亦稱桂山先生。師事郭雍,為文仿歐陽修、曾鞏。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歷任攝樂安縣尉、知分宜縣、國子監主簿、監察御史等職。光宗即位,獻十箴,又論二節三近,稱所當節者為宴飲、妄費,所當近者為執政大臣、舊學名儒、經筵列職。除御史中丞,權工部尚書。未幾奉祠,提舉太平興國宮。著有《艮齋集》、《聖學淵源》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