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清居巢扇面畫雙鷺圖
【類別】中國古畫 、扇面畫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文物現狀】廣州博物館藏
簡介
紙本,設色,縱18.5厘米,橫53.5厘米。
明代中期以降,傳統的中國畫,尤其是中國畫中的主流——文人畫有一個從精英文化不斷向世俗化回歸的演化進程。與這一繪畫價值學轉換相對應的是,在繪畫的形態學上也有著一個從一味崇尚逸品逐漸向既崇尚逸品但更醉心於神品和妙品的觀念嬗變。反映這種變化的典型標誌之一,即是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等有濃厚市民審美傾向的新型繪畫體格的崛起。
作為以二高(高劍父、高奇峰)一陳(陳樹人)為代表的嶺南畫派的先導,清末的居巢、居廉兄弟在當時的畫壇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居巢(?一1899),字梅生,號梅巢,廣西桂林人,占籍廣東番禺,乃居廉之堂兄。工詩詞,善山水、花鳥,尤精草蟲,筆法明麗秀雅,俊逸清華,頗有南國風韻。這幅《雙鷺圖》(見上圖)選自集15幅畫為一冊的《人物花鳥扇冊》,畫幅雖小,卻充分地體現了居巢的藝術風貌特徵。
居巢的花鳥畫取法於惲南田,但卻能自成面目。這幅藏於廣州美術館的《雙鷺圖》為紙本,設色,縱18.5厘米,橫53.5厘米。為居巢中年時所作,章法別出心裁,富有很強的裝飾意味。畫面上兩隻體態豐滿的鷺鷥竟占據了幾乎一半的空間,確屬大膽之舉,絕非一般庸常之輩所敢為。兩隻鷺鷥一正一反,鷺鷥的周圍浮萍清脆。畫家在扇面形制的約束而略顯狹小的格局中較好地展示出南國水鄉閒適、幽靜的景色,使人從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無限生機與活力,足見畫家的功力與匠心。
在畫法上採用了雙勾和沒骨相結合的方法,鷺鷥的嘴用鐵線勾勒,染以深淺不一的黑色,顯得堅挺而富有質感。鷺鷥的眼睛刻畫得極為精細,烏黑光亮,炯炯有神,而身軀則以淡墨勾出,線條圓潤柔和,以薄薄的白粉小心地渲染,使得鷺鷥全身的羽毛看起來既光潔、鬆軟,又富於層次和微妙的變化,誠如有論者謂“筆頭具眼,絲絲人扣”,具有一種活靈活現的美感。除廠鷺鷥之外,在背景的處理方面,居巢也顯得遊刃有餘,浮萍、小草處理得極為簡約。浮萍直接用沒骨法點染而成,自然而隨意,浮萍之上的點色是在將乾未乾之際撞上清水,使其邊沿結出一道顏色略深、自然渾成的硬口;浮萍中間的色彩則輕而透明,有薄有厚,表現出一種水生植物鮮嫩而微妙的質感,清妍嬌潤,惹人憐愛。觀整個畫面,白鷺與青萍相映成趣,使人有如置身於荷塘月下,不由得心曠神怡,有一種如登仙界、如歸故鄉之感。
居巢嘗自謂:“予從事寫生頗尚形似”,因為“不能形似那能神?”居巢的觀點對後來的嶺南派不無啟迪。這幅小小的《雙鷺圖》扇面不失為居巢對以上觀點的生動詮釋。另外,居巢能詩詞,工書法,無疑也為他的繪畫增添了不少書卷氣。《雙鷺圖》左上方有居氏自題七絕一首,曰:“二分竹外水淪漣,傍水還牽岸上船;才有踏波雙屬玉,浮家如坐五湖天。”其詩與畫面相互呼應,不僅點明了題旨,而且也在全畫的章法布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