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深圳經濟深圳特區未擴容前 經濟特區面積
特區擴容後,為深圳發展和港深合作開闢了廣闊前景。也為5年後深圳特區經濟趕超新加坡和成為國際大都市、區域金融、經濟中心打下堅實的基礎。中國第一經濟特區——深圳也將全新進入跨時代的建設步伐!影響
因應特區擴容的臨近,深圳市正在為特區內外一體化發展加緊布排。至於擴容的具體方案,目前尚不得知。二線鐵絲網是否拆除問題目前也沒有具體說法。在2010年5月31日召開的深圳市人大會上,代市長王榮將在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及,加大特區外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力度,提高市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做好城市化過渡期後的體制轉軌工作,大幅度縮小特區內外發展差距,提高城市整體發展水平。 不久前深圳市已經先行公布統一特區內外最低工資標準,這是關外將被納入特區管理中國第一經濟特區 中國第四大城市 深圳
的一個信號。實行關內外同質化,可以把深圳整個城市提升一個平台。不但縮小關內外發展不平衡差距,還將從根本上解決“一市兩法”問題,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為深圳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掃清障礙。
“一市兩法”將成歷史
深圳人習慣用“關內”和“關外”來區分是否為深圳經濟特區。“關內”是深圳經濟特區,包括羅湖區、福田區、南深圳擴容
山區、鹽田區,“關外”則包括寶安區、龍崗區、光明新區。擴容後,原屬關外三個區納入特區之內。猶如香港和中國內地“一國兩制”的關係,在深圳存在一個城市兩種制度,一個城市兩種法律的問題。
“一市兩法”的尷尬給深圳的行政管理、司法以及公民權益保障等帶來諸多難題。比如,企業在特區內外享受的稅收政策不同;同為深圳市民,特區內外工傷、養老保險的待遇卻迥然不同;特區內外交通管理存在差異,同樣是開車闖紅燈,罰款標準卻不一樣;甚至同一個案子,也因法律適用不一樣,在特區內外的法院判決結果迥異。
深圳擁有特區立法權,但寶安區和龍崗均覆蓋不了,深圳試圖依靠特區立法權進行的某些創新性的城市管理,受制於特區區域的局限而難有大的作為。不但影響了行政管理的統一性,也加大了管理成本。 特區面積擴大,“一市兩法”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深圳出現了土地和資源難以維繫的局面。關內土地告急,導致房價節節高升。人口劇增帶來的交通、土地等的壓力,讓狹小的關內不堪重負。在巨大的土地資源壓力下,向關外擴展,尋求新的城市發展空間成為深圳深圳速度
的必然選擇。也是轉型期的深圳必須要走的一步。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表示,經濟轉型是深圳未來發展的主線。吸引更多高科技企業來代替勞動密集型企業是深圳正在進行的一項工作。深圳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多聚集在關外,擴容後的大特區將有利於實現產業置換。
特區版圖擴大至全市範圍後,深圳特區的中軸線將會向西移至前海及寶安中心城片區,龍崗、寶安兩區及光明新區的生活、交通、教育等配套將會進入一個新的層面。
利建設國際大都市
深圳提出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戰略目標,由於“二線關”的存在,城市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受到影響,令深圳的中心城市功能大打折扣。深圳建設自一開始就沒有把特區內外納入同一發展序列。就深圳城市功能和整體水平來講,離國際化大都市的標準還有相當差距,主要是占全市六分之五面積的特區外城市化、現代化的水平仍不高,無論是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在社會管理水平、經濟質量等方面,都嚴重滯後。
特區擴容,按都會型城市統一規劃,貫通路網,協調功能布局和產業結構,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保持城市管理和行政適用法規的一致性。為建設國際大都市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