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周恩來故居

周恩來故居,位於江蘇省淮安市西北隅的駙馬巷內。1979年3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1984年12月11日,鄧小平題寫“周恩來同志故居”匾額。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周恩來故居,座落在綠樹掩映的淮安市駙馬巷,那是周恩來祖輩從浙江紹興遷居淮安後買下的老式平房。它由東西相連的兩個普通宅院組成:東院是周恩來祖父周攀龍(時為由陽縣知事)的住屋,共三進一十三間,即周恩來童年時代的舊居,西院是周恩來地祖父同亥祥的住屋,共三進一十九間。

相關

東院大門向東,面臨駙馬巷。大門上方,由鄧小平親筆書寫的“周恩來故居”的匾額,金光閃耀,燦爛奪目。1898年3月5日(農曆2月13日),周恩來就誕生在這裡,並在這裡度過了艱辛而又充滿幻想的童年。
進入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瞻仰周恩來故居時親筆題寫的四個大字:“全黨楷模”。向北不幾步就是周恩來小時候讀書處——家塾館。裡面有周恩來當年用過的單人學桌。在這張學桌上,他以不同尋常的聰穎和智慧,經常和同窗共讀的同輩兄弟用方塊字做聯句、拼詩的“益智遊戲”。
向西通過一道腰門,是三間面南的正屋。這是周恩來父母——周劭綱和萬氏十二姑當年的居室。格扇的門窗上糊著潔白的絹紙。東廂房便是周恩來的誕生地。房內陳設簡樸,床上那打著補丁的舊被褥,就是昔日周家破落到債台高築的明證。堂間內置周恩來青年時代銅像一尊。
向正屋天井向西,便進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狹長的走廊,走廊南端西側,是兩間別具一格的亭子間,這是童年周恩來和他的嗣母以及乳母的住所。在這裡,博學多才、憂國憂民的嗣母陳三姑,不但親自教愛子恩來識字、背詩,而且還給他講述本地歷代名將和文化名人的故事,使童年恩來萌發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思想。
在亭子間後邊,有一眼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欄上,被繩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見底。在井台東南角不遠的廚房前,有一塊不大的菜園,恩來當年跟著乳母蔣媽媽在那裡學會了種瓜、種菜、種向日葵,並用汗水拌著井水辛勤地澆灌。在這最初的勞動實踐中,他悟出了嗣母所教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諦和勞動人民的偉大。
亭子間西邊的隔山牆上,有一道耳門與西院相通。西院大門向南,面臨局巷。那三進一十九間房屋內,陳列著周恩來童年及其世家的資料、圖片和實物,還有中外名人學者禮讚周總理的詩詞書畫。這一切,紀錄著人民公僕周恩來艱苦樸素、廉潔奉公、堅持真理、磊落光明的偉大一生。
後院裡,有童年周恩來喜愛的臘梅兩株,雪松一棵,翠竹一叢。而今又增添了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贈予的櫻花樹,加上新栽的各種花木,使舊時冷落的後院萬物爭榮,四時蔥綠,鳥語花香,春色滿園。
周恩來故居門前,有一條鑿於明代嘉靖年間的文渠,渠岸鑲嵌著塊石,水尤清洌,在驕陽的輝映下,宛如碧玉寶帶,光彩照人。童年周恩來曾與表姐龔志如不止一次地步下石階。登上小船,順流而下,出北水關,穿蓮花橋,達河下鎮,接觸並了解民間風情。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曾說:“我的學問不少是讀民間文學得來的。”這條文渠,就是他最初通向民間的渠道之一。
“少小離家,老大不回”的周恩來,功高蓋世,譽滿全球。如今,每天前來瞻仰“周恩來故居”的人們,成千上萬,絡繹不絕,猶如縱貫淮安市而源遠長流的大運河之水,水流不息。
“位高不泯濟民志,權重不移公僕心”的周恩來,與日月同光,和天地共存,永遠活在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