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級飛彈快艇

海鷗級飛彈快艇

海鷗級飛彈快艇,是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於1977年開始研製的一種小型快艇。其設計參照了以色列沃拉級快艇,主尺寸、動力裝置、基本性能與其相同。目前,該級艇已經建造了50餘艘,主要裝備海蛟快艇大隊。除駐本島外,金門、馬祖、東引等外島也進行了部署,是台灣海軍實施近海作戰和外島攔截的重要突擊力量。


性能特點:

1.航速高。該艇試航時,最高航速每小時達45節,超出主戰艦艇1/3,行動突然。
2.反艦能力較強。該艇配裝2枚雄風1型反艦飛彈,可以打了就跑的戰術與大型艦隻對抗,較之於一般魚雷艇,作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3.目標小,便於利用自然條件隱蔽行動。該艇尺寸小,雷達反射面積不大,一般艦載武器命中機率較低。
4.航程小,作戰範圍受限。缺乏防空能力,難於防範機載武器攻擊。

主要改型:

海鷗級飛彈快艇是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仿以色列毒蜂級飛彈快艇(Dvora)的設計,中國造船公司高雄廠建造的中華民國海軍飛彈快艇,於1979年完成兩艘原型艇。1979年5月16日以12艘海鷗級艇成立自強中隊,1979年11月16日自強中隊擴編成立海蛟大隊;隨著海鷗級新艇陸續完工成軍,1980年10月1日第二中隊成立;1981年3月16日第三中隊成立,1981年6月1日第四中隊成立,1981年8月1日第五中隊與支援中隊同時成立。
2艘海鷗級飛彈快艇靠泊淡水港
2艘海鷗級飛彈快艇靠泊淡水港

2艘海鷗級飛彈快艇靠泊淡水港
海蛟大隊下的每一個快艇中隊都轄有兩個分隊(番號為一至十分隊),每分隊各轄5艘飛彈快艇。整個海蛟大隊共擁有48艘海鷗級、2艘以色列毒蜂級飛彈快艇。支援中隊下轄一至五分隊,每分隊各支援一個中隊之保養維修。海蛟大隊原尚轄有兩艘龍江級巡邏艇,但在1996年此二艦已撥歸131艦隊的212戰隊。海蛟大隊長為上校(旅長)編階,中隊長為少校(副營長)編階,海鷗級艇艇長則為上尉(連長)編階。
海鷗級飛彈快艇為鋁合金艇身,排水量47噸,艇身長75呎、寬18呎,至桅頂高22呎,吃水6.6呎。3部12汽缸MTU331TC92型柴油主機,馬力2,605匹,三車雙舵極速達36節,32節巡航速度之續航力為700浬。艇尾裝備一門國造T-7520毫米機炮(1994年後方陸續加裝),以及兩具雄風一型反艦飛彈發射箱,艦橋兩側尚裝配有兩挺12.7公厘機槍及4管AV-2干擾火箭發射器。射控系統為中科院的海鷗二型射控系統(使用中科院的SPG-21射控雷達),並有Mk35Mod3光學指揮儀,供飛彈在發射升空後進入雷達導引階段前的初期光學導引階段下使用。
海鷗級艇編制乘員軍官2人、士官6人(分別是上尉艇長、中尉副艇長、飛彈士官長、油機士官長、飛彈士、電子士、雷達士、電機士)。海鷗級艇是大部份海軍官校畢業生第一次擔任艦艇主官的資歷,畢業後約4~5年即可當上艇長。
海鷗級艇只有編號而無艇名,編號至"59"號,中間扣除傳統禁忌的4、13、22、31、40等號。本級艇最初是稱做"FAB",並將"FAB-XX"的編號以牌子懸掛在艦橋後方的兩側;現在則改稱"FABG-XX",並將編號以極小的反白字漆於艇艏,另將單獨阿拉伯數字編號的大字漆於艇尾;水線部份則是漆成紅色。
海鷗級艇除了駐守各軍港基地擔任快速打擊部隊外亦分駐在各漁港協助巡防工作,駐守澎湖的第三中隊尚且擔任反快艇操演的“假想敵中隊”。除自製的海鷗級外,海蛟大隊尚有兩艘以色列制的毒蜂級飛彈快艇("FABG-5"與"FABG-6",主桅為較低的A字型)。因當國中科院在仿製過程當中曾發生問題,所以引進兩艘原裝貨回來研究便留下服役,時至今日兩艘毒蜂級都已除役。
此外,海鷗級的兩艘中科院原型艇並未真正服役(原型艇的主桅是方柱型,與量產艇的格架型桅桿不一樣;並且飛彈發射箱的位置也比較靠近艇尾)。
由於當初採用鋁合金材質,服役已久海鷗級的艇身已經出現無法修補的金屬疲勞,艦身壽限問題海蛟大隊面臨換裝壓力。目前取代海鷗級的新船為2009年開始服役的光華六號飛彈快艇,已於2011年12月2日完成,全面汰換現有服役逾20年的50噸級、海鷗級飛彈快艇3箇中隊,原有海鷗級飛彈快艇2箇中隊共20艘則仍繼續保留。
2011年,53號與59號艇參與中科院匿蹤測試實驗,53號艇為測試艇,艇身塗上吸波塗料,機槍、雄一飛彈與船艙儀器用吸波布料蓋住,雷達另經處理;59號艇未改良,為對照組。二艘快艇同日海上測試,先是由海軍陸基雷達站觀測二艇的雷達軌跡,當雷達從船艉掃描時,測試艇比對照組提早一半時間從螢幕上消失。當雷達改從船艏掃描,測試艇比對照組更晚出現在雷達幕上,而且時有時無,無法確定是否有船。
接下來由另一艘較大型軍艦從海上對二艘快艇測試,當二艇航行接近大船時,對照組在10公里外就被找到,測試艇直到肉眼目視距離,才被雷達發現;接著兩艇航行遠離大船,當肉眼還可勉強辨識時,測試艇已從螢幕上消失,對照組到了10公里外,卻依然清晰可見。
1998年7月11日18:00,FABG-46飛彈快艇與其它3艘快艇在澎湖縣湖西鄉龍門村外海東方約2浬處操演時觸礁進水半沉,漁船及保七總隊警艇救起13名官兵。
2008年10月17日,FABG-3飛彈快艇在海軍基隆後勤支援指揮部的乾船塢內完成例行性檢修,駛離乾船塢時,未注意航道上原有的用以固定乾船塢的鋼纜,導致該艇頂端的雷達被鋼纜扯斷、墜入海中;海軍司令部隨即要求該艇立即進塢修護,並在最短時間內安裝新雷達。當時中華民國國防部軍事發言人池玉蘭少將說,該事件完全是人為疏失所致,國防部已要求海軍檢討,並依規定議處相關失職官員。當時海蛟大隊大隊長何光偉遭記過並調離現職。海軍官員說,該艇進塢時沒碰撞鋼纜,出塢時卻碰撞鋼纜,是因為潮差與人為疏失所致。
海鷗級飛彈艇主要有以下二種基本型號。
早期生產型:採用柱狀桅桿,雄風飛彈位置靠後,艇上沒有配備火炮。
後期生產型:採用格線式桅桿,雄風飛彈配置位置前移,艇艉配備了1門小口徑火炮。
基本數據:
標準/滿載排水量47/88噸
長×寬×吃水21.6米×5.5米×1.1米
巡航/最大速度30/40節
續航力300海里
動力裝置2×柴油機雙軸2000千瓦
人員10人
飛彈2×雄風1
火炮1×20毫米
機槍2×12.7毫米
雷達LN-66對海,HR-76C火控USP-60導航,MK-36指揮儀
識別特徵:
1.艇型較小,前甲板沒有配備武器,艇樓低矮,為封閉式。
2.艇樓後方設桅桿1座,早期型號艇採用柱桅,2座單聯雄風1型反艦飛彈發射筒位於艇艉。後期型號採用格線狀桅桿,雄風彈位置靠前,艇艉設1門20毫米口徑機關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