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民族歌舞團

海西州民族歌舞團

海西州民族歌舞團,成立於1958年7月,前身為海西州文藝工作隊。1962年改稱為海西州民族歌舞團。現有演職人員52名,其中國家三級演員28名,國家四級演員4名。創作的主要節目有:舞蹈《新的一課》、《哈薩克族人民的心愿》、《喜戴紅領巾》等,其中舞蹈《醇香》、歌曲《請到克魯克湖來做客》獲節目一等獎。

簡介

海西州民族歌舞團成立於1958年7月,前身為海西州文藝工作隊。1962年改稱為海西州民族歌舞團。現有演職人員52名,其中國家三級演員28名,國家四級演員4名。

背景

建團初期,該團演出的節目多以“移植”為主,後來發展到以演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自創節目為主,每場演出的自創節目多達三分之二。經常配合各時期的中心工作,深入到農村牧區、廠礦和駐軍各單位進行宣傳和慰問演出。同時,創作出了許多民眾喜聞樂見、貼近民眾、貼近生活的文藝節目,為全州各族人民演出。創作的主要節目有:舞蹈《新的一課》、《哈薩克族人民的心愿》、《喜戴紅領巾》、《春》、《牧民的喜悅》、《春苗》、《瀚海鹽花》、《思念》、《崑崙情》、《褡褳湖的傳說》、《鹽湖的早晨》、《心泉》、《吉祥》,器樂《花的柴達木》、《黑姑娘的歌》、《牧民之歌》、《吉他你還能再響嗎》、《天路》、《花鄉》、《花鄉行》,聲樂《各族人民向四化》、《草原兩朵花》、《讚美的歌兒飛出心房》、《祖國的春天美》、《阿爾頓曲克金子的山》、《採油姑娘的歌》、《富饒美麗的巴音河》、《廣闊的夏日高樂》、《美麗的柴達木》、《柴達木的明天》等等。其中舞蹈《吉祥》的音樂在1991年全省文藝調演中獲作曲三等獎,器樂曲《花鄉行》在1999年全省文藝調演中獲優秀創作獎,舞蹈《心泉》的音樂在1999年青海省慶祝建國五十周年文藝調演中獲音樂創作二等獎,歌曲《柴達木的明天》在2005年榮獲青海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第五屆文學藝術創作獎。1990年,州民族歌舞團創作的大型民族現代舞劇《西部的太陽》,獲青海省建國40周年優秀劇目獎,參加了全國第二屆西北薈萃,併到北京參加了匯演,同時還在中南海進行了演出。該劇根據50年代8名女地質隊員在柴達木盆地為尋找石油而捐軀的悲壯故事創作,舞劇以主人公托婭的命運為主線,熱情歌頌了柴達木人獻身地質事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該劇又是一曲民族團結的頌歌。2003年該團創編的歌舞晚會《騰飛·柴達木》榮獲全省專業匯演二等獎,其中舞蹈《醇香》、歌曲《請到克魯克湖來做客》獲節目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