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瀨

海瀨

海獺是稀有動物,只產於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海獺的身上長有動物界中最緊密的毛髮,每平方寸有一百萬根。

基本信息

簡介

根據動物學家的,海獺是由棲息於河川中的水獺,在大約五百萬年前才移居海邊而進化成海獸。因此,海獺並不像生存在於海水中已有三千五百萬年的老前輩海狗─那樣善於潛水,同時也缺乏一層厚厚的皮下脂肪以抗寒。
海獺的抗寒本領是來自體內和體外兩項遺傳變異,體外變異就是上述的盛長密集毛髮,而體內變異則是消耗大量海鮮以盛產熱能。
海獺不但是動物界中特有最佳的毛皮獸, 同時也是地球上食量最大的動物,通常一天要消耗其體重的三分之一那么多的海鮮。換句話說,成熟海獺的體重大約是六、七十磅,所以平均每一頭一天就要吃十幾磅甚至二十幾磅的海鮮

外型特徵

海瀨海瀨
海獺尤其是阿拉斯加海獺體型比起同屬鼬科的大部分動物而言都要來得大,其頭部較短而寬闊,口鼻部較為短鈍,上唇與臉頰相當發達,覆有濃密的硬須,後腳掌大而呈鰭狀,有蹼,前掌呈圓形。海獺用它來抓取食物、理毛與使用各種用來敲開貝殼用的。尾長而扁平,呈槳狀。成年雄在頭部與頸部較雌性粗壯。阿拉斯加海獺體型比加州海獺來得大而粗壯。上、下顎各長有8對牙齒。
除了鼻尖與腳掌,海獺全身覆蓋著濃密的毛。它們有1層緊密、呈暗褐色至紅棕色的下層絨毛,而其針毛用以保護下層細密絨毛的粗長外毛較疏鬆,呈淺褐色至黃棕色,特別是在臉部與頭部。初生幼獸有淡而呈暗黃色的毛皮,其針毛在數星期後會轉為淺黃色。

分布

海獺分布於北太平洋近岸水域,由日本北部至堪察加半島沿岸,往東經阿留申群島與阿拉斯加灣南岸,沿北美太平洋海岸至下加利福尼亞。加州海獺的分布範圍由加州北部往南至下加利福尼亞。
阿拉斯加海獺的分布範圍自白令海西部的司令群島,沿勘察加半島東南部海岸至千島群島,最南達日本北部。其分布範圍由阿留申群島與普里比洛夫群島往東至阿拉斯加半島,以及加拿大的卑詩省、美國的華盛頓州與奧勒岡州等地的海岸。
海獺棲息於多種海岸棲地,其範圍由岸石海底和海岸線至沙或泥質的海底。多生活於水深40米以內的
範圍,但經常會移動至更深的海域以覓食或進行季節性的移動。

習性

海獺通常獨自行動或組成小群體,有時會形成12隻或以上的族群在近岸的海面或海藻床上漂浮,此時它們通常會以海藻包裹住身體或直接在海藻上躺平。雖然在食物充足與海藻叢茂密的地區,海獺多半會組成數隻至數打或以上的群體,但其社會性不強,成年雄性通常會離群獨自行動。海獺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水中度過,不過部分個體有時會爬上岩石海岸,或沙、礫岸,以及冬季積雪的海灘。小海獺經常發出叫聲,其呼喚母親的叫聲頻率高而尖銳,就算在吵雜的岸邊也可傳至100碼以外的地方。海獺在海面上相當容易辨認,因為它們經常腹部朝上、躺在海面睡覺或整理毛皮。理毛對海獺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因為保持毛皮的清潔與防水性,才能使它們的下層絨毛髮揮調節體溫與防止熱量散失的功能,這點在北太平洋與白令海的寒冷水域中特別重要。

生殖

海瀨海瀨
海獺行一夫多妻制,雄海獺會在雌性與幼獸附近的水域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在1次繁殖季中可能會與數隻雌海獺交配。在交配的過程中,雄海獺經常會咬雌海獺的鼻子,性成熟的雌海獺在繁殖季期間鼻子會充血,較老的雌性會有明顯的傷痕。
雌海獺終年可生產。在加州,大多數幼獸在12月至隔年2月間生產,而阿拉斯加族群的產期則多半為5至6月。懷孕期約9至10個月,雌性會哺育幼獸約6個月,有時可達一年之久,之後便突然斷奶並遺棄它們。哺
乳期間雌海獺會照常覓食,幼獸約6個星期大時即開始在淺水域學習如何覓食。

食性

海獺的食物依其地點的物理與生態條件而有所不同。在岩岸地區,海獺會選擇較大型的食物,包含龍蝦海膽、與鮑魚等,以獲取最多的能量;在沙質海岸由於食物較少且較難尋獲,海獺也會取食多種穴居的無脊椎動物,如蛤蜊等小型貝類。
在其分布範圍內,海獺通常在水深不超過40米的海域覓食,而未成年雄性有時會到較深的水域。海獺以使用工具進食而著名,通常會帶一塊石頭到海面,當作錘子來敲開海膽與貝類的硬殼。它們會把獵物平放在胸腹間,然後用圓圓的前掌抓著石頭將獵物的殼敲開。

現狀

蒙特瑞灣水族館裡的海獺。在1741年商業捕獵開始以前,海獺的分布相當廣泛,估計當時的數量約在150,000至300,000隻之間。直到1911年由美國、日本、俄羅斯與英國協定通過國際協定禁止捕捉海獺時,海獺的數量已經減少到只剩下數千隻。在大部分區域海獺皆回復良好,但到了1990至2000年間因不明原因而造成數個族群的數量減少。
至1990年代早期,阿拉斯加族群的數量估計約有10,000隻,但在1990年代中、晚期於阿留申群島一帶急劇地減少,確實原因仍不明,部分科學家認為可能是虎鯨捕食的結果。加州族群數量也在下降中,1995年估計約2,377隻,至2000年剩約1,700隻,在美國瀕臨絕種動物條例中被列為“受威脅種”,而在1977年的海洋哺乳類保護條例中列為“枯竭種”。它們的危機在於本身為小族群,加上受到漁網與加洲中部海岸的原油外泄污染等威脅。
在1980年代於加州南部曾有重建加州海獺族群的計畫,但復育後野放的海獺不是回到中部加州的原居地,就是死於人為因素或失蹤。同一時間,在1990年代早期於聖米高島建立了小型的自然棲地,至1990年代晚期已有部分數量沿加州海岸往南移動至康塞普申角。

吃食方式

海獺喜食海蛤、海膽、石鱉、鮑魚、貝類等有硬殼的動物,那它們是怎樣來吃硬殼裡面的肉呢?說來很有意思,它們潛到水底,撈起幾枚貝類或海膽,塞在自己肚皮里的皺摺,再拾一塊石頭,游上水面後,就仰面浮著不動,把石塊放在腹部,然後用前肢把海貝往石塊上不停地用力敲打,直到硬殼敲碎,這樣它們就能吃到裡面的肉了。

警惕性高

海獺白天覓食晚上睡覺,但它不睡在岸邊,而是睡在海中海藻繁茂的地方,用海藻纏繞住自己的身體,這樣可以防止熟睡後被海浪沖走。睡覺時海獺彼此間靠得很近,當大群海獺入睡後,總要有幾隻海獺在周圍站崗放哨。值勤的海獺一旦發現情況後,便會發生響亮的尖叫聲來喚醒入睡的海獺。
海獺睡覺十分有趣。大多數時間海獺寢于海面。 它們尋找海藻叢生的地方,連連打滾,將海藻纏在身上,枕浪而睡。這種睡覺方式可抵禦敵害威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