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樹幹基部周圍很多與水面垂直而高出水面的呼吸根。高5-6米;小枝通常下垂,有隆起的節,幼時具鈍4棱,稀銳4棱或具狹翅。葉形狀變異大,闊橢圓形、矩圓形至倒卵形,長4-7厘米,寬2-4厘米,頂端鈍尖或圓形,基部漸狹而下延成一短寬的柄,中脈在兩面稍凸起,側脈纖細,不明顯;葉柄極短,有時不顯著。
花具短而粗壯的梗;萼筒平滑無棱,淺杯狀,果時碟形,裂片平展,通常6,內面綠色或黃白色,比萼筒長,花瓣條狀披針形,暗紅色,長1.8-2厘米,寬0.25-0.3厘米;花絲粉紅色或上部白色,下部紅色,長2.5-3厘米;花柱長3-3.5厘米,柱頭頭狀。成熟的果實直徑4-5厘米。花期冬季,果期春夏季。
生長環境
分布於中國廣東瓊海、萬寧、陵水;東南亞熱帶至澳大利亞北部也有分布。生長在海邊泥灘。模式標本采自馬來西亞。
繁殖方法
播種:播種前用地菌靈或生石灰對苗床進行消毒。取貯備的海桑種子,用清水沖洗乾淨,懸掛在陰涼處3-5天即可播種(懸種期間每隔2-3小時將種子浸沒於水中510分鐘),播種方式採用撒播,播種要均勻,密度合理,密度過大易引發各類腐爛病,密度小,出苗率低。合理的密度為20厘米見方長120-150株小苗。
播種後覆蓋0.2-0.3厘米厚的營養土,再用紗網蓋住苗床。紗網要拉平,四周用海泥壓實,避免漲潮退潮時潮水沖刷種子。海桑種子屬需光種子,播種前進行懸種催芽和避免蓋土過厚均有利於種子發芽時間的縮短和提高發芽率和發芽勢。
海桑在春夏秋季均可播種,但秋季播種較春夏季來說,可在第二年4-5月份造林,有延長造林苗木生長季節,提高苗木抗病、抗寒能力。但需注意防低溫和於冷風對幼苗的危害。幼苗生長量較春季小,苗木出圃時間比春季播種育苗延長1個月左右。播種後一周種子開始發芽,10天幼苗定根好,此後即可將紗網掀開。
栽培技術
淡水 管理:海桑育苗中的淡水管理極為關鍵,因為其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受海水鹽度影響很大。當海水鹽度高於5‰時,種子發芽開始受到抑制,海水鹽度高於8‰時,床上幼苗生長開始受到抑制。因此,灘涂上育苗需補充淡水,降低苗圃中的水分鹽度。淡水的澆灌量根據苗的大小和潮水而定。通常在播種後,白天早晚各噴水一次,種子發芽期間每2-3小時噴水一次。漲潮期間在退潮後及時噴水,其一是降低圃地水分鹽度;其二是及時沖洗幼苗或苗床紗網的泥漿,避免影響幼苗生長或種子發芽所需光照和溫度。
用鹽度計測量圃地中海水鹽度。發芽期間,苗床水分鹽度控制在5‰以內。床上幼苗控制在8‰以內,移植成活後,鹽度要求可逐漸放寬到10‰,苗高達30厘米後,鹽度可提高到15‰以上,40厘米苗已能適應自然環境。
移植:當苗床上幼苗長出4-6片真葉,苗高達3-5厘米時,便可開始移植於營養袋中。海桑為喜光樹種,苗木生長不需遮陰,但移植幼苗時,若無陰棚,應在陰天或傍晚進行移植,避免強光、高溫使幼苗曬死,導致移植失敗。若有遮陰設施,應對移植的小苗遮陰一周,有利於提高移植成活率。
苗圃清理:苗圃建於林中,常有凋落物,漲潮時,大量凋落物被潮水攜帶進苗圃,退潮後,凋落物被留在苗圃中,要及時清理,以免壓壞幼苗或引發病蟲害。
施肥:海桑屬速生樹種,生長量大,合理的施肥能提高生長量和苗木的木質化程度,從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因此移植成活後,可噴胺基酸葉面肥1-2次,噴施濃度為5‰的複合肥水溶液1-2次,噴含鉀型葉面肥1-2次,這有利苗木速生和培育壯苗。合理施肥可有利培育壯苗和使苗木提早出圃。
主要價值
嫩果有酸味可食。呼吸根置水中煮沸後可作軟木塞的次等代用品。
保護級別
物種現狀:瀕危種。為發現的稀有物種,分布區極狹小,僅有5株,樹高8米的僅有1株,其基圍2.3米,樹冠擴展,其餘株比較矮小,散生於林緣。公于海南辯證齊縣海邊的紅樹林內,林地距離低潮線80-100,糧有時地面高有線20-30厘米。
保護價值:為我國特有種,植株數量極少,因其鹽生性和適應乾旱生理的特殊形態結構,對今後研究鹽生植物樹林的植物區系有科學意義。
保護措施:建議有關部門掛牌保護現植株,嚴禁砍伐,並加強苗造林,以名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