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丁東(作者)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1月1日)
叢書名: 海洋地學科普叢書
平裝:162頁
開本:16
ISBN:750278120X, 9787502781200
條形碼:9787502781200
商品尺寸: 23.4 x 16.8 x 1.2 cm
商品重量: 399 g
內容簡介
海洋,深邃而廣袤,覆蓋了地球71%的地表面積。經歷億萬年滄海桑田的海陸巨變,它才呈現出今天的面貌。
深逾萬米的馬里亞納海溝,景色壯美的火山小島,是海底板塊運動的見證;幾百攝氏度高溫的“熱泉”周圍,竟然存活著生物群落!遼闊的大海,魅力無邊,海底蘊藏的無盡“寶藏”,更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去開發……
海洋,被公認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空間”。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它依然顯得熟悉而又陌生。面對這片綺麗的藍色家園,我們需要了解得更多……
本書是由丁東編著的《海洋地學科普叢書》第二分冊《海底景觀之奇》。
《海底景觀之奇》簡要地介紹了近現代人類遠洋探險和海洋科考活動,全面講述了世界主要大洋的地質構造、形成演化歷史以及神奇變幻的海底景觀。
編輯推薦
海洋面積約為3.62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神秘莫測的大洋,深邃無比的海底深溝,循環不息的洋流,無不凸顯自然的神奇魅力。由丁東編著的《海洋地學科普叢書》第二分冊《海底景觀之奇》簡要地介紹了近現代人類遠洋探險和海洋科考活動,全面講述了世界主要大洋的地質構造、形成演化歷史以及神奇變幻的海底景觀。
作者簡介
丁東,男,1944年4月生,本科,研究員。1968年畢業於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現為海洋環境地質研究室首席研究員。 1968-1982年 青海省地質局第二地質隊(祁連),先後從事山地工程(槽探、洞探)、鑽探工程和野外地質填圖工作。 1982-現在 完成黃河口區海岸帶地質調查(1:20萬)03幅萊州灣地質地貌調查報告。參加黃河三角洲現代沉積模式研究課題,負責黃河三角洲蝕退作用研究,該課題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合作。參加並完成黃河口水動力調查研究、現代黃河三角洲環境地質調查研究等。負責現代黃河三角洲風暴潮沉積研究(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參加並完成其他單位的研究報告:黃河治理的調查報告、日照港的調查報告、闢建青島自由港的調查研究、青島膠州灣港口功能的研究等。 參加並完成的著作:龍口灣深水大港、日照港群、膠州灣的港口功能、現代黃河三角洲現代沉積模式、黃河口區第四紀地質地貌調查等。 發表在各刊物的論文有現代黃河三角洲風暴潮沉積研究、萊州灣南岸第四紀地質和海平面變化、海平面的變化對沿海地區經濟的影響、黃河治理始於河口、黃河三角洲蝕退作用的初步研究、黃河口地區濕地的研究和保護、保護濕地減少自然災害等50篇。
目錄
第一章 從江河駛向海洋
祭海是對海洋的崇拜
近代的遠航探險
現代的環球科學考察
中國的海洋普查和遠洋深海科學考察
第二章 變幻莫測的海底地形
海底和陸地的差異
海和洋的區別
海洋中的“魔鬼三角區”
南海——世界第三大陸緣海
第三章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
太平洋不太平
洋中脊偏移的大洋
太平洋的地形地貌
古老的海洋年輕的洋底
深淵極點馬里亞納海溝
第四章 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
名稱的由來及形成
S形的大洋中脊
大西洋的地形地貌
大西洋的演化
第五章 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
名稱的由來及形成
“入”字形的大洋中脊
複雜的海底地貌
印度洋的成因
第六章 北冰洋
正對大熊星座的洋
北冰洋的地形地貌
自然地理特點
北極科學考察熱
第七章 南大洋
新的區域地理概念
地形地貌特點
中國的南極科學考察
第八章 風景秀麗的海岸帶和河口三角洲
多姿的海岸和海岸帶
沿海濕地
河口三角洲
第九章 種類多樣的海底景觀
海水淹沒的陸地——大陸架
大陸坡
海底峽谷
海溝和島弧
廣闊而平坦的大洋盆地
新地殼製造場——大洋中脊
誰磨平了海底平頂山
第十章 難以抵禦的海底自然災害
頻繁的海底地震
天崩地裂的海底火山
海底塌陷和地滑
交錯的海底裂縫
第十一章 海洋沉積物和礦物
海洋沉積物
海洋沉積動力環境
海底沉積物類型
海底岩石
第十二章 暗無天日的深海極端環境
深海熱泉:生命綠洲
深海烴類冷泉
深部生物圈
深海極端環境的研究
第十三章 海洋工程技術與未來海底世界
海岸工程
海洋工程
海底隧道
深海海洋工程
海底建“龍宮”——海底實驗室
第十四章 探測海底的科學技術
負高地的爭奪戰
海上引路人——GPS系統
海底測量
海洋地球物理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