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摩崖石刻

浯溪摩崖石刻

湖南省祁陽縣西南2公里湘江南岸浯溪。唐代詩人元結作銘,季康、瞿令問、袁滋用不同風格篆體書寫刻石。唐大曆六年(771年),顏真卿將元結所作《大唐中興頌》寫成楷書大字刻於崖壁,高3米,寬3.2米,共22行332字,有碑序、頌、題名。宋人稱文奇、字奇、石奇,為摩崖“三絕”。自唐以來,歷代文人、書畫家及名將、僧、道游此多留題刻。現存刻石約四百八十方。

簡介

中國唐至清代摩崖題刻。在湖南省祁陽縣城西南約2公里湘江西岸與浯溪匯合處。江邊崖壁上保存有唐宋以來 300多位名人如元友讓、皇甫湜、黃庭堅、秦觀、李清照、米芾、范成大、張栻、沈周、董其昌、顧炎武、王夫之等的書、畫、詩、詞題刻 486方,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學藝術價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溪刻石始於唐代中期,唐代宗(762~779)時,文學家元結(719~772)卸道州刺史任歸經此地,因愛其山水,寓於溪畔,名之“浯溪”;山上台墩名“峿台”;西邊危岩上建“廎”。並於大曆二年 (767)撰《浯溪銘》、《峿台銘》,大曆三年(768)撰《廎銘》,請人用篆書寫出,刻於石上。書者相傳不出季康、瞿令問、袁滋3人之間,各具特色。大曆六年(771),元結又將自己所撰《大唐中興頌》,請顏真卿楷書,鐫刻於臨江峭壁。全文高 3米,寬3.2米,共332字,直書左行,正文每行20字,字徑15厘米,筆力遒勁,氣勢雄偉,為顏書之代表作。因文奇,字奇、石奇,有“摩岩三絕”之稱。
唐以後,歷代文人游此多留題刻。其中有宋米芾《浯溪詩》、黃庭堅《書摩岩碑後》,清何紹基《題摩岩中興碑有序》和吳大澂一詩三銘等。此外,尚有《大宋中興頌》、《大明中興頌》以及清越南使者游浯溪的題刻多處。摩崖石刻篆、楷、隸、行、草各種書體,是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的珍貴實物。
宋仁宗皇祐六年(1054),建“三絕堂”保護《大唐中興頌》。宋代曾建“顏元祠”,元設“浯溪書院”,明建“漫郎亭”等紀念建築物,均因年久早圯。清鹹豐時,重建護碑亭,將《大唐中興頌》及黃庭堅、何紹基、吳大澂等人詩碑遮護亭內。抗日戰爭時,在護碑亭下開設渡河碼頭,毀古樹碑石較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數次撥款修整護碑亭。當時以為元結所刻僅存《大唐中興頌》和《峿台銘》。1958年對浯溪碑刻進行普查,重新發現了《浯溪銘》、《廎銘》,遂成完璧,並在《峿台銘》和《浯溪銘》上新建保護亭。1981年成立浯溪文物管理所,確定重點保護範圍,修築圍牆,開設排水溝渠,對碑刻採取了防風化、防腐蝕的保護措施。1988年國家又撥款全面進行維修。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