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屍草

浮屍草

浮屍草,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下江委陵菜Potentilla limprichtii J.Krause的全草。分布於江西、湖北、廣東、四川等地。具有健脾補腎,斂汗,止血之功效。用於久病體虛,陰虛盜汗,崩漏,帶下。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甘,溫。

歸經

歸脾、腎經。

功效

健脾補腎,斂汗,止血。

主治

用於久病體虛,陰虛盜汗,崩漏,帶下。

相關配伍

1、治脾虛胃弱,消化不良:浮屍草二兩,老虎姜,雞屎藤,臭草根,魚腥草各五錢,燉羊肚服。

2、治陰虛盜汗:浮屍草一兩,棉花根、浮小麥各四錢,狗地芽三錢,燉肉服。(1-2方出自《萬縣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燉雞或燉豬肉服。

採集加工

春、夏季採挖,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下江委陵菜,多年生草本,高15-30cm。根肥厚,圓柱形。花莖纖弱,基部彎曲上升,稀鋪散,被疏柔毛及稀疏綿毛,下部常脫落近無毛。基生葉為羽狀複葉,小葉4-8對,連葉柄長6-20cm,葉柄被疏柔毛及白色絹毛;小葉對生稀互生,有短柄或近無柄;托葉膜質,淡褐色,外被疏柔毛,常脫落,近無毛;小葉片卵形,橢圓卵形或長圓倒卵形,長1-2.5cm,寬0.5-1.5cm,葉緣有4-7個齒狀裂片或鋸齒,基部楔形或闊楔形,最下部小葉僅有2-3個齒牙狀裂片,上面伏生疏柔毛或脫落近無毛,下面被灰白色綿毛及疏柔毛,紙質;莖生葉為掌狀3小葉,小葉形狀與基生上部小葉相似,托葉紙質,卵形,全緣。花兩性;花序疏散,花梗纖細,被疏柔毛或綿毛;花直徑1-1.5cm;萼片5,三角卵形,先端漸尖或急尖,副萼片5,帶狀披針形或橢圓披針形,比萼片短,稀近等長。外被疏柔毛及白色綿毛;花瓣5,倒卵形,先端微凹,比萼片長0.5-1倍,黃色;花柱近頂生。瘦果光滑。花、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河邊溝邊石縫中。分布於江西、湖北、廣東、四川等地。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補虛,斂汗,止血。主治久病體虛,血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