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秋江

《浪淘沙·秋江》是宋代詞人張炎創作的一首詞。該小令主要描寫秋江景色,整個畫面顯得有色有聲,宛如一幅肅爽秋景圖。

作品原文

浪淘沙①

萬里一飛蓬,吟老丹楓。潮生潮落海門東。三兩點鷗沙外月,閒意誰同?

一色與天通,絕去塵紅。漁歌忽斷荻花風。煙水自流心不競,長笛霜空。

注釋譯文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劉禹錫、白居易並作七言絕句體,五代時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又名《賣花聲》。28字,前後片各四平韻,多作激越淒壯之音。 《樂章集》名 《浪淘沙令》。入“歇指調”,前後片首句各少一字。復就本宮調演為長調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韻,第三段兩仄韻,定用入聲韻(唐宋人詞,凡同一曲調,原用平聲韻者,如改仄韻,例用入聲,原用入聲韻者,亦改作平韻)。《清真集》入“商調”,韻味轉密,句豆亦與《樂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韻,第二、三段各五仄韻,並葉入聲韻。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描寫秋江景色的小令。作者晚年曾在浙東、蘇州一帶漫遊,從令中提到的“海門”來看,寫於晚年的可能性較大。

“萬里一飛蓬”,開首便交代自己有如飄泊不定的蓬草。在張炎的詞中,“斷梗”、“浮萍”和“飛蓬”的形象不斷出現,如“試問清流今在否,心碎浮萍多少”(《南浦》(別本)),“空憐斷梗,夢依依,歲華輕別”(《淒涼記》),“深沉最苦,便一似、斷蓬飛絮”等等。作者此際登臨,首先意識到的是自己有如萬里江山一點微不足道的“飛蓬”,其悲涼心境便不難體會到了。“吟老丹楓”,時令正值深秋,秋風吹拂下,作者在飄零欲墜的紅色楓葉下吟著愁苦的詞句。張炎曾有詞:“楓冷吳江,獨客又吟愁句”(《綺羅香》),“未覺丹楓盡老,搖落已堪嗟。無避秋聲處,愁落天涯”(《甘州》),這些愁苦的意象正是彼時作者心境的反映。開首二句作者尚未寫情,則悲苦之情已經溢出句外。“潮生潮落海門東,三兩點鷗沙外月”。這兩句所刻畫的畫面極富立體感,且動靜結合。此時也許恰值傍晚,暗藍色的天幕,一彎秋月已然升起,三兩隻沙鷗正自由自在翱翔,下面便是湧上迅即又退下的潮水。古代文人對自在閒適的沙鷗有一種特殊的偏愛,在張炎詞作中,寫及沙鷗的也相當多。“閒意誰同?”是說沙鷗這種閒情逸緻誰能比得上?很顯然,對於沙鷗,滿腹憂愁的作者是自嘆弗如的。

“一色與天通,絕去塵紅”。下片續寫自己登臨之所見。作者的目光放得更遠。秋風肅爽,雖已是傍晚,但能見度仍很高,極目望遠,水天一色,渾無際涯,似乎是獨立於塵世之外的境界。在這寂靜的環境裡,夾雜著獲花香的秋風送來忽斷忽續的漁歌。詞寫到這裡,整個畫面愈發顯得有色有聲,宛如一幅肅爽秋景圖。“煙水自流心不競,長笛霜空”。“不競”,意為不爭。《詩經·大雅·桑柔》:“君子實維,秉心無競。”這是一個倒裝句,應為“心不競(如)煙水自流”。作者從“登山則情滿于山”,到心境為景色所陶治;從“閒意誰同”到“心不競”如“煙水自流”,這裡可看出作者登臨時的情感發展軌跡。末句以景作結,寫得很是肅爽。沈義父《樂府指迷》曾言:“結句須要放得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理由是以情結尾,“往往淺露”。此語雖未免絕對,卻也不失為一家之言。試看:在一片寒冷的霜空中,傳來婉轉悽苦的長笛之聲,這笛聲正撞擊著一位有如飛篷飄萍般遊子的心弦。

作者簡介

張炎(1248—約1320),字叔夏,號玉田,晚號樂笑翁。先世風翔(今屬陝西),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初大將張俊後裔。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曾北游元都謀宮,後失意南歸。落魄而終。其早年生活優裕,日以文酒自誤,詞作多歡愉明暢。宋亡後,家道中落,多追懷往昔之作,格調悲涼淒婉。其詞意度超遠,語言清麗,善以清空之筆,狀淪落之悲,堪為白石後勁。曾從事詞論研究,對詞的音律,技巧、風格,皆有論述。著有《山中白雲詞》及《詞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