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頭

浦頭鎮東與泰州市高港區為鄰,南隔嘶馬即為揚子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一代風流的白浦江也早已滄海桑田,湮沒無聞了。

含義

浦頭:廣東話的意思是一段時間不見,突然冒出來的意思。

話浦頭

—大江蹤廢存浦頭

據傳古時長江下游入海口除了和長江幹道外,尚有兩條支流,一是上海的黃浦江,一是浦頭的白浦江。白浦江當時也是長江北岸江流歸海的一條大河。詢問當地老人,他們聽說在他們爺爺小時候,前輩老人向他們講過白浦江的故事,還帶領他們去辯認過那古老依稀的白浦江的河床走向,當時尚有一鱗半爪的殘跡,在以後的所代,特別是土方整化後就蕩然無存了。僅存下白浦江邊的一個小小碼頭,一直保留至今,這就是今天的浦頭。浦頭者白浦江之碼頭也。

浦頭至今還有一個叫麻布橋的地方,據傳這就是當年架在白浦江上一座橋樑,為兩岸人民的生產、作息、不定期信提供便利條件,它像一個歷盡風霜的老人一樣,在完成了光榮的歷史使命後,早退居林下安度晚年了。提起麻布橋還有一段美好動人的故事。當時白浦江兩岸人為江所隔,交通很不方便,大家早想造橋,無奈經費無著。這事被北岸村子裡一位姓范的寡婦知道。范氏喪夫後專靠績麻紡紗織布為生。她紡的麻紗又細又勻,織同來的夏布光潔漂亮。村里人看她為人心善,手藝又好,都願意請她紡紗只布,所以生意興隆,一年下來自給有餘。當她聽說造橋經費有困難,就主動將家裡積余的六丈二尺夏布獻出來造橋。此舉感動鄉鄰,在家紛紛出錢出力,聚沙成塔,橋終於修好了,人們為了表示對這位勤勞善良寡婦的感激,就把這座橋定名“麻布橋”。

說起浦頭,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清朝出過一位進士,還有一個“侍衛府”。廣西巡撫張聯桂就出生在浦頭侍衛府內。張聯桂字丹叔,1838年生,他的高祖都做過清朝侍一,祖父當過千總,父親任過帳房。張聯桂從小聰明好學,以貢生入仕,在廣西六任縣官、州官,在廣東二任知府和糧道,深得清遷大臣彭玉麟和張之洞的器生,逐步升遷按察使、布政使到廣西巡撫。廣西地處邊疆,當時為外國殖民主義者所覬覦。中法戰爭後,兩國會勘的廣西與越南邊界圖經過御覽,由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派員與法使議立界牌。時任廣西封疆大吏的張聯桂,仔細查閱法製圖約後,發現圖約條款中“僅具大略、兼有舛錯。”遂派員馳赴瘴癘之地,披立荊棘之中,實地勘察後,掌握了丹桂山金龍洞等地第一手資料,在與法國代表談判時,據理力爭,終使《中法桂越條約》在廣西龍州簽訂,為祖國挽回了大片國土。從此,金龍洞投入祖國懷抱,丹桂山挺起堅實的胸膛,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譜寫了一曲保衛邊疆國土的正氣歌。

中日戰爭爆發後,李鴻章等人和日本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他力陳利害不為清廷採納。遂憂心忡忡,觸發肝疾,辭職返歸故里。雖在家養病,仍關心國事,在以詩書自娛中還不時流露出愛國之情。從當時他所作的“聞道蠻天烽火紅,有人血戰恥和戎”;“書生自愧奮空拳,感事憂時夜不眠”的詩句中可見一斑。他著作有《向心齋治學雜錄》、《延秋吟館詩抄》等,光緒廿三年(1897)四月病逝揚州,終年60歲。

出自: 新浪城市聯盟 - 江都涵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