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浣溪沙· 小兀喇
樺屋魚衣柳作城 ,蛟龍鱗動浪花腥 ,飛揚應逐海東青 。
猶記當年軍壘跡 ,不知何處梵鐘聲 ,莫將興廢話分明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浣溪沙: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②兀喇(wū là):亦作烏喇,即今吉林省吉林市。
③“樺屋”句:中國東北地區赫哲族人,居吉林東北混同江沿岸,生活極為質樸。此句雲,他們以樺木建構屋宇,魚皮為弓箭袋,扦插柳木作為城圍。魚衣:用魚皮做的衣服。
④蛟(jiāo)龍:傳說中能使洪水泛濫的一種龍。
⑤海東青:鳥名,亦稱海青,雕之一種,性兇猛,產於黑龍江下游一帶之海島上。北方民族極重視調養此禽,以為狩獵之用。金代特設“鷹坊”豢養。莊季裕《雞肋篇下》:“鴛鳥來自海東,唯青雞最佳,故號海東青。”
⑥軍壘(lěi):軍營周圍的防禦工事。《國語·吳語》:“今大國越錄,而造於弊邑之軍壘。”
⑦梵(fàn)鐘聲:佛寺中的鐘聲,僧人誦經時敲擊。
⑧興廢:盛衰,興亡。
白話譯文
在小兀喇這個地方,人們用樺木建房,用魚皮製衣,種植成排的柳樹作為屏障。那裡的河水仿佛有蛟龍遊動,河面上閃爍龍鱗一般的光輝,浪花里泛著濃重的腥氣。那裡的人們喜歡馴養海東青,用它來捕捉獵物。
舊日營壘讓人想起當年的戰爭,而如今一片寧靜祥和,還有不知從何處飄來的寺院鐘聲。朝代更迭,江山興廢,一切皆成過眼煙雲,又何必細辨孰是孰非呢?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康熙北巡,祭祀祖墓,去烏拉狩獵,性德隨從扈駕。看到寒山惡水不禁想到歷史往事,有感而賦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主要描繪小兀喇的特色與風情,實是鬱結之心爆發的前奏。起句“樺屋魚衣柳作城”,寫小兀喇的特色,他們以樺木建造房子,用魚皮做弓箭袋,用柳木圍成城牆。“蛟龍鱗動浪花腥,飛揚應逐海東青”是說蛟龍翻起的浪花都帶有魚腥的味道,空中飛揚的是追逐獵物的海東青。納蘭所取的這些意象,表現出了環境的凜冽。似這蛟龍,再似那海東青,再看浪花是“腥”,蛟龍是“鱗動”,寒山惡水,好是一番沉鬱的喟嘆。
下片轉為抒發興亡之嘆。前兩句“猶記當年軍壘跡,不知何處梵鐘聲”,記得這裡曾經是駐紮軍隊的地方,現在卻不知從什麼地方傳來寺廟裡那與世無爭的鐘聲。剎那間,歷史滾滾往事,隨這鐘聲飄蕩而至。納蘭不禁感慨“莫將興廢活分明”,怕是不知如何話分明。結句點明主旨,那些興廢之事,還是不要說得太分明了,因為有些事說得太清楚了,反而會讓自己更加傷感,故其結句所表達的是一種深隱的感慨。
上片以景作為下片抒發感情的鋪設,全篇前揚後抑,不免消極沉鬱,似寓有難言的隱恨。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徐燕婷、朱惠國《納蘭詞評註》:“上片寫景,民俗特色濃郁。下片抒情,融興亡之嘆。”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