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位於平陸縣洪池鄉西張村南。流慶寺附近環境十分優美,寺廟建築也較古樸,寺內有四棵巨大的古樟,遮蔭蔽日,但寺內東側新建的居住建築與寺廟不協調,山上的採石場嚴重破壞了四周景觀應予以禁止。同時,村莊建設距離寺廟越來越近。今後應嚴格劃定風景區用地範圍,加強流慶寺的修繕保護和山體綠化,逐步開發流慶水庫等景點,形成以宗教、觀光為主的旅遊景區。
人文歷史
建築歷史
該寺創建於隋仁壽年間,是唐高祖李淵為報答秦瓊救護之恩而建。 秦瓊救李淵,事情發生於隋文帝仁壽元年八月(601),當時李淵任隋朝唐國公,駐守太原。因李與朝中奸相宇文述不睦,宇常存害李之意。此次李淵攜家眷離京赴並,宇聞知後,派東宮護衛軍作響馬賊,提前藏於李淵的必經之地驪山附近的叢林之中。待李及家眷到此,一夥“響馬賊”突然從林中殺出,儘管李淵及家兵奮力拚殺,終因寡不敵眾,生命危在旦夕。緊要關頭,恰逢山東義士秦瓊與樊建威從山東押送一批罪犯去山西平陽府充軍途經此地,秦瓊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幾番拼殺,強盜見勢不妙,落荒而逃,保住了李淵一家性命,李感激不盡,再三叩首拜謝,稱秦瓊為恩公。回到太原後,李淵常念及此事,決定為秦瓊立祠蓋廟,並把廟址選在他管轄的風光秀麗、景色宜人的秦晉相近之地。 該寺初名為報德祠,唐初更名為“報德寺”,宋時易名流慶寺。歷唐、宋、金、明、清各朝,均有增修。現存的主體建築——閣樓,分為上、下二層,底層面闊五間,進深四椽,二層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重檐歇山頂,四周有迴廊,系明代建築風格。其餘三座大殿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硬山頂,系清代建築風格。寺記憶體碑十餘通,系唐、宋、明、清遺物。詳細記載了流慶寺的創建、增修、易名的史實。 流慶寺,“南鄰虞芮二君子,東顧許由之隱士,西瞻夷齊兩賢人,北接金舌之長老,蓋山川佳勝之處也。”環境優美,屬“古晉八大寺”之一。
溫嶺流慶寺
位於大溪鎮東部,在潘郎管理區北部,以流慶寺為核心,包括茅岙山、五峰山、茅岙溪、流慶寺、靜雲寺,面積229公頃。流慶寺 位於潘郎街東北1.5公里,五峰山南麓,茅岙溪傍。寺建於後晉天福三年(938),幾經興衰。民國時為台州淨土宗大寺院,高僧雲集,僧眾達100多。1985年,該寺竺禪師被選為溫嶺縣佛教會會長,在他主持期間然後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齋堂、禪房,修葺西方殿、地藏殿。1989年台州行署批准對外開放。1992年定為溫嶺縣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該院,青瓦黃牆,殿宇雕樑畫棟,飛檐翹角,扁額、楹聯均當代名家撰書。並收藏清代李鴻章、陸潤庠、何紹基、俞長霖、范鼎三,名僧了生的手跡楹聯和《大藏經》。三門內三株千年古樟,樹大三四抱,枝葉繁茂,女蘿蔓引,覆蓋數畝,為鎮寺之寶。幾十棵合抱蒼松、香樟、厚朴環植圍牆四周,枝葉橫出,濃陰蔽日。寺後成片針葉闊葉混交林,蒼彩蓊鬱。茅岙溪繞三門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