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茶馬古道

洪雅茶馬古道

洪雅茶馬古道,在玉屏山一帶留下諸多的遺址,在洪雅進雅安到西藏,洪雅的茶葉也是貨源渠道,也因此發展了雅茶文化。洪雅茶葉歷史自唐代《茶經》、《茶譜》有文記載迄今1200多年。“路由茶生”,洪雅自產茶銷茶開始,就自然誕生了歷經近1300年風雨兼程的茶馬古道分支。

古道簡介

洪雅茶馬古道 :洪雅自然生態之美和中國雅茶文化,展現茶馬古道歷史文化底蘊,促進中國雅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擴大魅力洪雅的知名度、美譽度,並為“中國雅茶文化網”上線運行營造良好氛圍,在洪雅縣東嶽鎮關觀音村的“柳新茶馬古道”遺址,拉開了中國雅茶文化人“發掘茶馬古道歷史文化價值,解讀其對現實文化、經濟、旅遊的影響”的“穿越北緯30°茶馬古道”採風活動的序幕。

洪雅茶葉歷史自唐代《茶經》《茶譜》有文記載迄今1200多年。“路由茶生”,洪雅自產茶銷茶開始,就自然誕生了歷經近1300年風雨兼程的茶馬古道分支。

洪雅東嶽鎮栁新(原又名觀音場、觀音鋪和新建)段的茶葉外運通道已承載洪雅千年茶史,該古道由本縣東嶽、羅壩、花溪場鎮匯聚柳新,《花溪縣誌》記載在宋、明時期:花溪、觀音為買茶場,茶販在收茶後向西翻山越嶺途經雅安雙河、嚴橋抵達曾經素有雅安第二大茶市之稱的晏場。就近考證,清末民初柳新仍是遠近聞名的觀音場,它不僅商貿集市發達,而且場鎮內外及茶馬古道沿途佛教香火興旺,岩畫、壁龕、寺宇等宗教遺蹟留存至今。

相關記載

相關歷史遺址記載 :

第一、現在能有文字的準確記錄為“石佛禪林”牌坊主體“陰刻”楷體“石佛禪林”;主持修建小楷位於“石佛禪林”四大字的兩邊:右邊小楷字型內容為:“嘉定州洪雅知府 文林郎知縣劉澤 教諭高明 撫民主簿劉欽 訓導馬昱 僧會司 主洪御史張鵬 進士李吉 楊仲瓊(上為繁體) 陰陽官 張(方+馬) 引進堂書相安”。左邊內容:“主持悟亮 ××發心善舍×××女堂××助緣父母×××唐種(繁體)福××××××正德庚辰年七月二十六建立”。背後為“陰刻”:“永典山”三個大字;並有“萬曆庚申吉旦重監”“正羅金×自造”字樣。規劃宏大的建築與茶馬古道有密切的聯繫。

第二、“茶馬古道”:有“大碑”一塊,體現字樣“××××以去則政通××××”“大明萬曆年三年乙×××”“××××知縣聞道立××××”碑對面3米開有“三尊”石刻像。對於茶馬古道的定義在洪雅茶文化研究會對此有一定的研究。

第三、 摩崖石刻兩尊“山王”、“觀音”記載內容為:類似商會“同祿會首趙全倫、牟唐眾姓發心施才刊刻劉門貴 山王 觀音共二尊祈保家門清吉 洪邑 鄧(王+禹)刻石 大清嘉慶四年六月初八日立”。保存相對完整。

第四、萬壽橋碑記:在玉屏山進山的主通道,有一大石橋,石橋為單石搭建,石橋3-5噸;因一有山雨,小澗水位上漲,上山的主要通道使得多為不便,由眾人50人左右出資修建;“嘉慶四年 歲次已未三秋月×日立,碑文記載姓名內容及出資相對詳細。

第五、“石觀房”遺址:明代建築,現保留遺址上石柱子等。

茶馬古道因茶而興,茶葉的發展也影響了茶馬古道的走向。

洪雅之茶質優味佳,如《續刻茶經》中有:“凌雲山茶,色似虎丘,味逼武夷,泛綠含黃,清馥芳烈,伯仲天目、六安。”據考證,凌雲山茶,就是出自洪雅、峨眉產的茶。清人陳一津對洪雅之茶戶亦有詩記之:“先公艤舟處,新水一篙綠。茶戶知猶若,嘉魚品更廉。青山逢謝尚,明月送江淹。父老談遺事,向雲空自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