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洪旭,字念盡,號九峰,福建同安人。初為明總兵官鄭芝龍部將,隆武元年(1645年)由朱聿鍵晉封為忠振伯。鄭芝龍降清後,歸依鄭成功,舉義抗清。
相關事跡
順治十一年(1654年)十一月,清漳州協守、千總劉國軒欲獻城投鄭成功,洪旭奉命引軍接應。因其“入城安輯,秋毫不擾”,鄭成功益重之。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任戶官,四月加少師,五月改領水師右軍。七月,以水師總督奉命會同陸師正總督甘輝等北略浙江舟山,克之。清定海關守將張鴻德棄家來附、台州守將馬信亦慕洪旭名攜眷來歸。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大舉北伐,以洪旭兼理兵官,與前提督黃廷、戶官鄭泰留守金、廈二島。順治十七年(1660年)正月,清廷趁鄭成功新敗江南,令滿洲將軍達素統兵入閩,會攻金、廈二島。鄭成功集各鎮兵嚴密防守,以洪旭駐鎮海旗尾備接應。五月初十日,洪旭會同黃廷、馬信、周全斌等,在鼓浪嶼附近大敗清海澄公黃梧所率水師,又智擒暗通清總兵施琅之右虎衛鎮將陳鵬,交由鄭成功處決。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鄭成功率師東征台灣,仍以洪旭、黃廷佐世子鄭經留守廈門,以兄鄭泰守金門。翌年四月,鄭經私通乳媼陳氏生子事發,鄭成功大怒,遣人持令箭到金、廈,命斬其妻董氏、子鄭經及孫。洪旭等不肯奉命,僅斬陳氏及孫復命。鄭成功不允,誓必盡誅,並派人到南澳密諭周全斌。洪旭與眾議曰:“世子,子也,不可以拒父;諸將,臣也,不可以拒君;惟泰是兄,兄可以拒弟。凡取糧餉諸物自當付,若欲加兵,勢必御之。”遂示意鄭泰遣兵出守大擔。由於洪旭等人堅拒,鄭經才得保全。
同年五月,鄭成功病逝。在台諸將舉其弟鄭襲護理大將軍印,而黃昭、蕭拱辰等人則假“成功遺言”扶襲為東郡主,並分兵擬拒鄭經。訃告和訊息傳至廈門,洪旭建議:“國不可一日無君,當先嗣位,然後發喪”;又建議迅速整兵過台正位,以免“事久多變”。鄭經然之。正欲整師東渡,清福建總督李率泰、靖南王耿繼茂聞鄭成功卒,遣使前來佯言議和,實謀進犯,局勢岌岌可危。當此內憂外患,洪旭贊成鄭經意見,主張“陽和陰違”,以緩清師,“俟靖內患”,再作籌劃。康熙三年(1664年),金、廈二島已被清軍攻占,洪旭隨鄭經東渡台灣。在澎湖踏勘諸島形勢後指出:“澎湖乃台灣門戶,上至浙江、遼東、日本,下通廣東、交趾、暹羅,必由之路。當設重鎮鎮守,不可苟且。倘被占據,則台灣難以措手足。”鄭經然之,遂立營壘,置煙墩、炮台,令薛進忠等率部守之。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聞施琅將率舟師攻台,洪旭請益兵澎湖,以固東守。並奉命從各鎮屯兵中抽調十分之三到澎湖增戍。後清師因遭風未至。翌年七月,洪旭居安思危,又建議道:“今歲南風將過,西北風迅烈,(清師)決不敢東顧。但諸島失守,幸得東來,賴復甫(陳永華)材幹,勤督開墾,集眾煮海,調度井井,業已就緒。茲又建聖廟,設學校,大興文教,將來之昌盛可指日而待也。但文事武備兩者不可缺一,慎勿以天塹足恃,遂爾偷安忘戰,……當勤訓練操演,一旦有警,便可禦敵。”鄭經採納其議,即命各鎮營於農隙時教習武藝弓矢、春秋陣法。此後洪旭又建議:東渡以來,已有數載,“諸熕船、戰艦悉將朽爛,速當修葺堅牢,以備不虞”。鄭經也同意,即檄南、北各鎮,入深山採辦桅、舵,修造船艦。洪旭自遣商船到各港採購船料,運回台灣興造洋船。並用所造船裝載白糖、鹿皮等物,上通日本,換回日本所造銅熕、倭刀、盔甲和永曆錢;下販暹羅、交趾等處,以富國用。從此,“台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洪旭偶感風寒,因年老且憂勞過度,不治而卒。鄭經大慟曰:“經何不幸,喪此元老!”親為治喪祭奠,並以其子洪磊為史官。